南阳人文|范蠡的身世和智慧
根据《范氏家族谱系》一书中《从士会公到范武子的崛起与传承》一文考证,南阳的范蠡乃晋国范氏“一世祖士会即范武子六世孙元广公的次子”,“元广公时为齐国的客卿,于公元前518年生下两个儿子,长子范彰,次子范蠡”。原来范蠡是晋国士会的后代,研究士会等范蠡先祖的出身和智慧,对寻找范蠡智慧的来源应该有所启迪。范蠡画像
范氏在晋国的兴衰
范氏兴在晋国,根在范会,功在士会。范会,春秋早期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故称士会,史称范武子,是春秋前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显赫人物。他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就步入政坛,早年担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后辅晋成公、晋景公,以显赫军功势压群臣。
譬如,在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中,担任戎右之职的范会(士会)勇猛奋战,找准楚军的致命缺点,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而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国语·晋语》说士会:“佐文(晋文公)、襄(晋襄公)为诸侯,诸侯无二心。”《潜夫论》上说:“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士会的儿子范文子(士燮),孙子范宣子(士訇),曾孙范献子,直到献子儿子范昭子(吉射)前期,范氏家族一直是晋国六位重卿之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范氏没有逃脱这一规律。公元前498年左右,范昭子(吉射)为了不让赵简子(赵鞅)杀死和自己亲密的邯郸大夫赵午,联合晋国另一家权臣中行寅,发起了一场讨伐赵简子的战争。因行动盲目加之晋侯倒向了赵鞅,惨遭失败。范氏一退朝歌,再邯郸,三逃柏人(城),最后逃到齐国。公元前458年“知(智)伯与赵、韩、魏共分了范、中行地以为邑”,前后历经40年。到范蠡父亲——士会六世孙元广公时,在齐国当了一段客卿,后来迁徙到“楚宛三户里”。
对文种敬范蠡的猜测
范蠡一家在“楚宛三户里”安家后,文种为什么三访范蠡,态度那么谦恭?这里不仅有爱才因素,很可能事先了解到范蠡的望族背景,以至于特别尊崇。
根据《越绝书》记载,当时的“百里侯”——楚宛县令文种听说范蠡是一个“圣人”,便来到“楚宛三户里”,专程拜访范蠡。谁知来到范蠡的住宅附近发现,范蠡蹲在狗洞里学着狗叫欢迎文种。跟随文种的随从都觉得太不像话,感到羞惭和尴尬,便用衣服遮挡着文种。文种说,不用,狗为啥咬我,说明我是人,这里有圣人之气,所以我才来到这里拜访的。文种的宽宏大量感动了范蠡,他这才走出狗洞。文种看见范蠡就屈身下车参拜,范蠡却不还礼,态度继续傲慢。
阅读到此处,我一直在想,按荆平王十三年(公元前515年)计算,文种登门拜访时,范蠡才19岁。文种在他面前一忍再忍,一味地屈尊,不顾自己高贵的身份和颜面,这里面有没有深层的原因呢?
我妄加猜度,古代的政客非常重视所接触人员的政治背景,仰慕显赫家族,喜欢攀龙附凤,有“飞龙在田,得遇贵人”之想法,以保官和永享富贵。文种突出存在这一毛病,他后来不听范蠡相劝,舍不得功成身退而惨遭杀害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讲门第、出身的封建时代,范蠡的望族背景就是资本,就是招牌。
范蠡先祖的智慧
士会(即范武子)不仅两次以弱胜强,战败楚国,还成功地消灭了威胁晋国北方安全的三个部落,稳定了晋国的政局。然而在告老还乡前,他还特意告诫儿子范燮(范文子):“无德而禄,殃也。”责令他们再立新功。《国语·晋语》有一大段话说到士会前辈及后辈范文子等:“隰叔子(士会的祖父)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士会),佐文(晋文公)、襄(晋襄公)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佐成景(晋景公),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可以为则(榜样)……”一直称赞到范宣子这一代,说由于范氏这几代人的努力,使晋国实现了国无奸民、四方无患、国家安全。
《国语·晋语》在《范文子论外患和内忧》中提出的“内和而外戚”的理论,在当时应属于“独家之言”,却很高见。范文子认为,当时晋国司法混乱,刑法严苛施于民却宽纵贵族,导致内部矛盾沉重。在不修内政的状态下对外发动战争,即使侥幸取胜,也会因根基不稳而引发内忧。文中强调,外患问题可借助外交和军事手段应对,而内乱一旦爆发则难以控制,故建议保留外患以转移内部矛盾。不仅如此,范文子还提出了“师克在和”的战争观,“德刑相济”的牧民观,“因能授官”的用人观……可操作性都很强。
当然,士会和范燮有这么大的功劳和理论,为什么他们的后人却一败涂地呢?这绝不是后人不争气,而是对挑战对手的误判。范昭子(吉射)挑战的对手是赵简子,那是后来赵国的创始人,在太强大的对手面前失败不为败,对整个范氏家族后人来说,这次失败真的成了“成功之母”。范会的七世孙范蠡帮助越国反败为胜,就是前败成“经验”的典型实践。
范蠡智慧的来源
关于范蠡智慧的来源,有人说来自“老、庄之学”,有人说来自辛计然,或许都有可能。但我更倾向于来自望族家教和“地灵”——“楚宛三户里”的地利之便,特别是本人的聪明和悟性。
说到家教,改革开放以来,教师们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多,医生的孩子名医多,凸显的就是家教优势,都不排除从小熏陶和平时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一个人如果有悟性和敏感性,先祖的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尤其不把失败挫折当包袱误导自己和别人。就范蠡来说,二世祖范燮在晋齐鞍之战凯旋回国时,坚持最后进城;晋君表彰他时,范燮推功于郤克,甚至还推功于并未参加战斗的主帅,这对范蠡后来的“功成身退”有没有影响?回答是肯定的。
范燮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晋国国君一心像当年晋文公那样,称雄为尊,诸侯归附,尤其想让强大的楚国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的时期,甚至奢望一战灭楚。
可范燮却认为,消灭楚国的想法不仅极不现实,也很不必要。恰恰相反,有一个或两个强大敌人存在,晋国的君臣就会有所忌惮,居安思危,不至于在处理内部派系斗争中忘乎所以。况且,通过称霸归附的诸侯越多,晋国的内部矛盾就越严重,造成了内乱的源头、政治的包袱。在范燮看来,如果所有诸侯都背叛了晋国,晋国还有希望;如果只有郑国背叛晋国,晋国的内乱马上就会发生。
范燮从鄢陵回来后,看到取胜后的晋国君臣飘飘然,晋国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危机四伏,于是绝望了。
他不愿看到国内相互倾轧惨剧的发生,他吩咐祝、宗(主管祭祀和祈祷者)为自己祈死。他说:“国君骄侈而又战胜了敌人,这是上天在加重他的病症,晋国的灾难马上就要降临。如果你们真的爱我的话,就要为我祈祷,让我赶快死去,不要等到灾难降临的那一天,这就是范氏之福了。”范燮一系列审时度势的观点和做法,对后来的范蠡在越国进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三千铁甲“吞了吴”有没有借鉴呢?答案更是肯定的。
这里不妨再举几例。越王勾践三年,勾践得知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复仇,打算趁势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范蠡劝阻说,战争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无借口发动战争是违背人道的,谁这样做谁就必然失败。范蠡这种知己知彼的战略思想,是不是吸取先祖范昭子不看挑战对手是谁,为亲信盲目发兵遭惨败的教训呢?答案不言而喻。在这里范蠡把先人的教训都当成了经验,成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经典,范蠡尤其聪明在高瞻远瞩、知进知退上。
遗憾的是,勾践说啥不听范蠡的劝阻,结果遭到惨败。越国大败后,勾践准备孤注一掷,拼死一战。范蠡再次劝阻说,要想保持国家的全胜不衰,必须效法天道不自满,要想扭转国家的危局必须学会忍辱负重……目前只能用谦恭的话语和丰厚的礼物向吴国求饶。如果人家不答应,那就只好给人家当奴隶。范蠡的能屈能伸智慧,在范氏先祖身上,发生的太多了。范氏与赵氏在晋国能够坚持斗争40年,其中不乏容忍和能屈能伸的韧性。
所幸,这次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才给越国赢得了苟延残喘的机会。越国打败了吴国,包围了吴王夫差,夫差向勾践哀求放他一马,勾践原被夫差说动了,不打算灭吴了。
此时此刻,范蠡拦阻说,过去我们被困在会稽,那是老天爷要把越国送给吴国,可吴国不要。今天老天爷把吴国送给我们了,我们怎么能够违背天命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力劝勾践丢掉仁慈,一举灭掉了吴国。
据此,我认为范蠡的审时度势智慧、能屈能伸智慧、急流勇退智慧,特别是晚年的“过久地享受这种荣誉和财富是没有好处”的居安思危智慧,与范燮的“先难为免”的防范措施是多么一脉相承呀!
所以,研究范蠡,不能不研究范会,特别是范燮。范蠡想到的、做到的,先祖范会、范燮早就想到了、做到了,范蠡不过是一脉相承而已。
“天时不如地利。”范蠡随父母一起来到“楚宛三户里”,这里人口众多,信息灵通,周边环境优越,加上他“仕而优则学”的勤奋精神、望族家教的世代传承、相机而动的机遇把握、不忘先祖经验教训审时度势等,这才成就了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圣范蠡。③5(赵宗礼)
编辑:门巍然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