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中胜出:重读《曾国藩家书》01《二月初九日致父母书》
重读《曾国藩家书》,汲取智慧,修身立志,在纷扰中保持内心宁静,战胜职场内卷,活出从容人生《道光二十年庚子岁二月初九日致父母书》
一、写信背景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已经三十岁了。这一年,他已经是京城的一名小有名气的官员了。他在京城的生活虽然不算奢华,但也过得比较安稳。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和母亲江氏一直生活在老家湖南湘乡,家里还有几个弟弟,分别是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和曾国葆。曾国藩作为长子,对家里的事情非常关心,经常给家里写信,汇报自己的生活情况,也关心家里的事务。
二、信的内容
(一)开头问候
信的开头,曾国藩先给父母问了个安,说:“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这句问候语非常正式,体现了他对父母的尊敬。接着,他提到了自己之前寄的信,说:“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儿子我在汉口寄家信,托付湘潭人和纸行代交,不知是否已经收到?”这说明他心里挺惦记家里人,怕家里人担心他,也怕自己的信没有送到。
(二)旅途经历
曾国藩接着讲了自己从汉口出发回京城的过程。他说:“后于廿一日在汉口开车。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车六辆,儿子我占三辆半。行三百余里,至河南八里汊度岁。”这段话说明他和另一个人一起出发,雇了六辆小车,自己占了三辆半。他们走了三百多里路,到了河南八里汊过年。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旅途安排得挺周到的,虽然路途遥远,但准备得很充分。
他还提到了后续的行程:“正月初二日开车,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换大车。雇三套篷车二辆,每套钱十五千文。儿子我占四套,朱占二套。”这里提到的“朱”是他的朋友朱富春,也是他的同乡好友。他们换了大车继续前行,雇了两辆篷车,每套车的费用是十五千文。曾国藩占了四套,朱富春占了两套。这段行程说明他们一路上互相照应,关系不错。
到了河南省城,曾国藩说:“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搁四天,获百余金。”这说明他在河南省城停留了四天,拜访了一些客人,还赚了一百多两银子。这笔钱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也体现了他在外的交际能力。
接下来,他提到了渡黄河的经历:“十六日起行,即于是日三更趁风平浪静径渡黄河。”这说明他选择了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渡黄河,说明他做事挺谨慎的,也体现了他对旅途安全的重视。
最后,他提到了到达京城的情况:“廿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气亦好,惟过年二天微雪耳。”这段话说明他的旅途非常顺利,一路平安,只是过年的时候下了点小雪。这让他松了一口气,也让家里人放心。
(三)生活安排
到了京城之后,曾国藩说:“到京在长郡会馆卸车。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横街千佛庵。”这说明他在长郡会馆安顿下来后,又搬到了南横街千佛庵。他选择的住处离朋友梅霖生和陈源兖的住处很近,方便互相照应。
他还提到了自己和朋友们的学习安排:“三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誊真。”这说明他和梅霖生、陈源兖三人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每隔一天就聚一次,每次写一篇赋、一首诗,并且用楷书誊写清楚。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还能互相学习、互相督促。
他还提到了自己参加的考试:“初八日是汤中堂老师大课,题‘智若禹之行水赋’,以‘行所无事则智大矣’为韵;诗题‘赋得池面鱼吹柳絮行’得‘吹’字。”这段话说明他参加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题目挺有意思,也很有文化内涵。这体现了他对学问的认真态度,也说明他在京城的学习生活非常充实。
(四)家庭事务
曾国藩在信中还提到了家里的事情。他说:“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颇好。接家眷之说,郑小珊现无回信。”这说明他在路上花了大概一百两银子,现在的生活条件还不错。他还提到了接家眷的事情,说郑小珊(郑敦谨,一位同乡官员)还没有回信。这说明他在考虑把家人接到京城的事情,但还在等对方的答复。
他还提到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这说明他对家里的事情并不担心,但很关心弟弟们的学业,希望他们能把写的诗文寄过来,让他看看有没有进步。
最后,他还提到了丹阁叔(曾毓羔,他的从叔):“丹阁叔大作亦望寄示。”这说明他对长辈的学问也很尊重,希望看到丹阁叔的作品。
(五)结尾问候
信的结尾,曾国藩又给父母问了个安:“谨此跪禀万福金安!”这句问候语再次体现了他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
三、信的意义
这封信不仅仅是曾国藩给父母的问候信,更是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总结。从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不仅关心自己的生活,还非常关心家里的事务,尤其是弟弟们的学业。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同时也希望家人能过得好。
这封信也体现了曾国藩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学习安排和考试情况,说明他对学问非常认真。他通过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互相督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这种学习态度对他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这封信还体现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他在信中提到的接家眷、关心弟弟们的学业等事情,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他不仅关心自己的生活,还非常关心家人的生活,希望家人能过得好。
总之,这封信是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有为的读书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家人的关心和责任感。这封信不仅是他个人生活和学习的记录,也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