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喊杀:朱棣必除!朱允炆偏不听,4年丢皇位怪谁?
龙榻遗诏,靖难悲歌洪武三十一年,暮春。
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病榻上形容枯槁的朱元璋。这位一手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此刻已油尽灯枯,生命正随着窗外的柳絮一同流逝。
第一章:龙榻惊梦,杀机暗藏
朱元璋的呼吸微弱而急促,浑浊的双眼却时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一生征战,铁腕治国,扫平了所有可见的敌人,却唯独对自己的儿子们,尤其是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心存隐忧。
“传……传皇太孙……”朱元璋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
朱允炆,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皇太孙,身着素色衣衫,快步走到榻前,跪倒在地,握住祖父冰冷的手:“皇爷爷,孙儿在。”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和悲伤。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甚至有些柔弱的孙子,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爱这个孙子,才力排众议,跳过儿子们,将皇位传给了他。但他更担心,这个孙子能否守住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允炆……”朱元璋的手指微微颤抖,“你记住……燕……燕王……朱棣……”
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急促,眼神也变得凶狠起来,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朱棣……必除!此人……野心勃勃……不除……我大明江山……不稳!”
朱允炆心中一惊,他虽也对几位手握重兵的皇叔有所忌惮,但从未想过要痛下杀手。他嗫嚅着:“皇爷爷,燕王叔叔……他毕竟是您的儿子,是孙儿的叔叔啊……”
“叔叔?”朱元璋猛地提高了音量,却因气力不支而剧烈咳嗽起来,“在皇位面前……没有叔叔!只有君臣!只有敌人!”他死死盯着朱允炆,“我给你留下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都是忠臣……你要信他们……削藩!一定要削藩!先削其他王……最后……除了朱棣!”
朱元璋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他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头歪向一边,溘然长逝。
朱允炆跪在床边,泪水夺眶而出。祖父临终前的警告如惊雷般在他耳边回响,但“骨肉相残”四个字,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让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第二章:新帝登基,优柔寡断
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传遍朝野,举国哀悼。不久后,朱允炆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文”。
登基之初,朱允炆确实感受到了来自藩王的压力。尤其是燕王朱棣,手握重兵,镇守北疆,势力最为雄厚,对中央朝廷的态度也最为倨傲。
黄子澄、齐泰等大臣多次向建文帝进言,请求尽快削藩,以绝后患。黄子澄以西汉“七国之乱”为例,告诫建文帝:“藩王势力过大,犹如养虎为患。今日不除,他日必成大祸!”
齐泰也附和道:“陛下,燕王朱棣素有野心,其麾下将士骁勇善战。若不趁其羽翼未丰之时将其铲除,待他日后谋反,悔之晚矣!”
建文帝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性格仁厚,实在不愿对自己的亲叔叔们动手。他犹豫道:“朕即位不久,根基未稳。若贸然削藩,恐引起诸王反弹,天下大乱。不如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下手,循序渐进,如何?”
于是,建文帝采纳了“先易后难”的策略,首先削除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而死。
这一举动,无疑向朱棣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朱棣深知,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他开始暗中积蓄力量,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而建文帝这边,却因为湘王的死而心生愧疚,对削藩之事更加犹豫。他甚至一度想要与朱棣和解,派人送去书信,表达“叔侄无猜”的意愿。这种优柔寡断的态度,让朱棣更加看清了这位侄子皇帝的软弱,也更加坚定了他谋反的决心。
第三章:靖难之役,步步被动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初期,建文帝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他拥有全国的兵力和财力,而朱棣最初只有北平一隅之地。然而,建文帝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却让战局逐渐朝着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用人方面,建文帝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听信黄子澄的建议,任命纨绔子弟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李景隆虽为名将李文忠之子,却毫无军事才能,胆小怯懦,指挥不当。
在郑村坝之战中,李景隆率领的大军被朱棣打得大败,死伤惨重,粮草辎重损失无数。建文帝非但没有治李景隆的罪,反而认为是李景隆兵力不足,又给他增派了二十万大军。结果,在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再次惨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其次,建文帝的“仁厚”在战争中变成了致命的弱点。他曾下令将士们:“切勿伤害燕王,朕不想背负杀叔之名。”这道命令让前线将士们束手束脚,在战场上多次有机会杀死朱棣,却都因为这道命令而不敢动手,眼睁睁地看着他逃脱。
朱棣抓住了建文帝的这个弱点,多次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甚至故意暴露自己,引诱明军攻击。明军将士们投鼠忌器,始终不敢对他下死手,使得朱棣多次化险为夷。
此外,建文帝在政治上也显得十分幼稚。他没有充分争取到朝中大臣和地方势力的支持,反而因为削藩和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得罪了不少权贵。而朱棣则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手腕,拉拢了一批对建文帝不满的官员和将领,势力逐渐壮大。
第四章:江山易主,悔不当初
靖难之役打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里,建文帝的军队节节败退,朱棣的军队则势如破竹,一步步逼近南京。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此时的南京城,已经人心惶惶,许多官员和将领都已经暗中投降了朱棣。
负责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看到朱棣大军压境,竟然打开城门,向朱棣投降。朱棣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南京城。
建文帝得知金川门失守的消息后,彻底绝望了。他看着空荡荡的朝堂,想起了祖父朱元璋临终前的警告,想起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劝谏,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不仅害死了那些忠诚的大臣,也弄丢了祖父留下的江山。
在皇宫的大火中,建文帝的身影消失了。有人说他自焚而死,有人说他乔装成僧人,逃出了南京,从此隐姓埋名,不知所踪。
朱棣进入南京后,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成祖。
朱棣登基后,对那些曾经支持建文帝的大臣进行了残酷的清算。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十族;黄子澄、齐泰等人也被处死,家眷被流放。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血腥之中。
而那位丢掉皇位的建文帝,无论他最终结局如何,都成了历史的悲剧。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朱元璋临终前的预言。如果当初他能听从祖父的警告,果断地除掉朱棣,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但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初期的一段阵痛。而朱棣,这位通过谋反登上皇位的皇帝,虽然手段残忍,但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永乐盛世”。
只是,每当人们提起这段历史,总会忍不住感叹:如果建文帝当初听了朱元璋的话,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走向?而他丢了皇位,到底该怪谁呢?或许,只能怪他自己,怪他在皇权斗争的残酷游戏中,太过天真,太过软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