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2:46

古代也是“一夫一妻”,那为啥正妻会容忍丈夫纳妾?

现代人看文学作品,总以为古代“三妻四妾”是常态。其实是个误解,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则阳》,本意是调侃齐国君主有三名宠妃。
到明代嘉靖时期出现的《金瓶梅词话》,才彻底将这个词定型。
然而从西周时期“一夫一妻”就已经明确写在宗法里,只不过后面加了个“多妾”。

本文老照片都来自“清末各个大户人家”
因为清代后期照相技术的传入,所以有不少现实画面可以参考。可以看到那些大户人家,都有很多女眷,其中一些就是“妾”。
历朝历代的律法,白纸黑字规定的都是“一夫一妻”,《唐律疏议》说得明明白白:“一夫一妇,不刊之制”。
明明都写清楚了,为何还故意留个可以“纳妾”的漏洞?
而且在历史上,很多正妻不但会容忍丈夫纳妾,甚至丈夫不愿意的时候还会很生气,这又是为啥?

难道她们天生大度?其实,这背后藏着古代一个毛骨悚然的现象:吃绝户。
在传统社会里,没有儿子的家庭就像块肥肉!明代《金瓶梅》里西门庆死后,妻妾被族人欺凌的场面虽是小说,但反映的却是真正的现实情况。
《明公书判清明集》就写过一个真实案例:南宋时期福建某富商死后,族人连夜搬空家产,甚至逼得寡妇投井。
在清代此风更盛。清末曾有“绝户饭”一说,那就是族人一旦确认某家成绝户,就会带着众人在其家中摆开宴席。
大吃大喝,直到将家底吃光喝尽为止!

就连被道光皇帝誉为“干国良臣”的陶澍,也逃脱不了这种掣肘。他是廉洁清官,也并不好色,与原配夫人黄德芬感情和睦。
但黄夫人仅生育了女儿。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下,为了延续香火,陶澍在20多年间陆续纳了多房妾室。
他的正妻也默许了这种行为,因为彼时的“纳妾”,已经不是满足私欲了,而是对血脉和财产的保护。
律法虽明文保护寡妇和女儿的继承权,但在强大的宗族势力和“夫族优先”的习俗面前,基本等于形同虚设。

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古时候的“妾”可以看作“财产”,那些可怜的女性没有任何保障。
妾一入门,就带着“原罪”。古人娶妻讲究“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一个“聘”字,代表着三媒六证,明媒正娶,是两家宗族的联合。
而纳妾呢?很多时候就是一纸契约,一场买卖。
苏东坡将怀孕的姬妾春娘转手换马,后者羞愧自尽。隋朝宰相杨素三次将妻妾赠予他人,给自己加了个“成人之美”的名声。
这些可怜的女性大多出身贫寒,或因家道中落被卖,或是罪臣之女被贬为奴,她们被当作“货物”送入高门,身份上先就矮了很多。

妾不仅要绝对服从男主人,更要视正妻为“主母”,就是个高级丫鬟。正妻对妾室,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家族势力越大就越明显。
相反普通富户还有律法保护,但也仅仅是性命相关了,平时的时候差不多也任打任骂。
明朝规定40岁以上的男子如果无子,就可以纳妾,但也要拥有五分田等财产才行,所以穷人是没这个机会的。
还有妾生的孩子也充满尴尬!庶子庶女虽然名义上是男主人骨血,但他们的“母亲”在法律上是正妻。
他们得叫正妻为“母亲”(嫡母),而叫自己的生母为“姨娘”或敬而远之。也是家族越大越明显。

讲了过去女性的悲惨命运,但你知道吗?其实在古代,男人也是“消耗品”。
之所以“重男轻女”,追求“多子多福”。就是因为在农业和宗法社会。一个家族想要立足,需要什么?
劳动力和战斗力!无论是春耕秋收、水利兴修、繁重徭役,还是宗族械斗、争夺资源、战场打仗。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男人本身就是“资源”的一种,谁家男丁多拳头就硬,说话就有分量。

所以,那种对生儿子的疯狂执着,其实是在残酷生存压力下的一种无奈的自保策略。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私欲,也是为了多一份生存保障,多一个“消耗品”名额。
现代人只要有手有脚,随便找个工作就不会饿死。但在过去几千年时间里,饥饿才是常态,看懂了才能理解古人的思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也是“一夫一妻”,那为啥正妻会容忍丈夫纳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