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2:46

一张粮票

在我家的抽屉深处,静静地躺着一叠粮票,那是父母留给我的一份特殊遗产。

它们不仅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个关于勤廉精神的故事,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



那是一个秋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南浏阳市某郊区,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什么。

父亲为了追查一起重大案件,从江西上高跋山涉水而来。他历经火车、汽车的颠簸后,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

夜幕低垂,暴雨如注,父亲的衣裳早已湿透,但他依然坚定地向前迈进,那是他对职责的坚守。

就在父亲疲惫不堪、步履蹒跚之际,一束昏黄的灯光在前方闪现,透着灯光的是一座简朴的土坯房。父亲心中一动,上前敲响了房门。

门开了,一位淳朴的农家大叔看到浑身湿透的父亲,立刻让进屋。父亲进屋后,感激地向这位大叔简单地进行了自我介绍。

大叔明白这位陌生人身份和来意,连忙和父亲一样称对方为“同志”。见他身上没有一根干纱,身上还淌着雨水,心疼地说:

“同志,你的衣服湿透了,不嫌弃的话,先换上我的旧衣服。”

没等父亲回应,他已快速找来了一套自己的旧衣,嘱咐父亲赶紧换上。同时,大叔到里屋唤醒了睡梦中的母亲。

老人起床后,看到父亲,忙问:“你赶了这么老远的路,一定饿了吧!我这就给你做饭去。”

说完,她连忙下厨为父亲生火做饭去了。

父亲感激地把湿衣服换下,大叔又连忙把换下来的湿衣服拿到厨房,让母亲在灶前边做饭,边烘干衣服。

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这对陌生母子的周到和热情,让父亲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在交谈中,父亲惊喜地发现,这位大叔正是此行要对接的村干部。

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叔的母亲更是热情地招待父亲,为他煮了三个平常舍不吃的鸡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算是高规格的待客礼遇。

老人家端上热气腾腾的糖水蛋和饭菜,一个劲地催父亲吃。虽是粗茶淡饭,那顿饭对父亲来说却格外香甜。

饭后,父亲向大叔了解了一些案件相关情况,大叔一五一十地讲述详情,父亲认真做好记录,这正是父亲此行需要调取的宝贵一手资料。

夜深了,父亲收好记录本,在大叔家中留宿。第二天清晨,父亲早早地起床,准备继续赶路。

临行前,他掏出一张粮票递给大叔,以表谢意。然而,大叔坚决推辞道:“同志,你远道来办案,我们理应尽地主之谊。怎么能收你的粮票呢?”

父亲微笑着解释道:“公事公办,在群众家吃了饭,支付粮票,这是组织纪律。”说完,他把粮票塞到大叔的手里,便匆匆离去。

大叔握着父亲给的粮票,感动不已,他愣愣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高声说道:“同志,你慢点走!”“同志,你真是一位好干部!下次再来!”



从此,粮票的故事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传颂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而那对淳朴热情的母子也让父亲感念了一辈子,他常向我们讲起那个雨夜的故事。

那张小小的粮票凝聚着干群之间的深情厚谊,更见证了父亲的勤政廉洁和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每当我看到抽屉里的粮票时,眼前就会浮现出父亲那坚定的眼神和廉洁奉公的高大形象。

(以此文纪念我敬爱的父亲,此文荣获小城勤廉文化征文比赛奖。)

作者:清清百合(原名秋水萍踪)一位热爱写作的资深幼儿教师,借时光之笔,品似水流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张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