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播州:雷水堰边杨辉墓
杨氏土司墓群文物保护碑
在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白果村,有一座修建于500年前的水库,名“雷水堰”。那是一座占地约100亩的小型水库,土堆坝上生长着成排的古柏,无声地证明着这个水库的古老。水库中,有一个圆形的小岛,岛岸周围是用石料堆砌而成的堡坎。岛上有四列三间的木屋一栋,掩映在绿树碧水的湖光山色中,宛若世外桃源之境。水库四周,是一排排架着的鱼竿,垂钓者神态安神,目不转睛地盯着湖面。水库土堆大坝的前面,是成片出产“贡米”的沃土良田,一座长长的高速公路桥,从沃土良田上空飞架而过。左边靠山的下面,就是白果村的小街所在地。
雷水堰前的沃土良田
据播州《杨氏家谱》记载:雷水,为入播杨氏自祖以来就置有的庄田宅院之一。雷水堰,为播州杨氏第二十四代土司杨辉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修建。那年,杨辉患病,感觉大限将至,于是选择在雷水庄园建墓。生基墓建好后,又按古时“风水学”规律,在墓前修建了雷水堰。墓前建堰,既配风水又蓄水灌溉庄园良田。道光《遵义府志》亦载“杨辉墓,在遵义城南南隅里雷水堰上。”
雷水堰及远山之下的杨辉墓
杨辉墓,的确就在雷水堰后面大山的余脉之上,背山面水,乘风聚气,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墓葬虽经2015年考古发掘,已置于钢架绿棚之下。但仍可看出墓葬形制巨大,带有圆形封土堆,直径约30米,占地面积700平方有余,墓前约5米处立有高逾2米的石碑三通。石碑均青石制,高两米余,其中一通存有完整的重檐庑殿顶碑帽,形制宏伟。各碑碑面均刻篆、楷字体,中间碑文篆铭曰“皇赠昭勇将军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退斋杨公之墓”,上款楷书“明成化十九年岁龙癸卯二月十九日良吉”,下款楷书“孝子昭勇将军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爱立”;另两通分以篆书刻“明故播郡淑人田氏之墓”、“明故播郡夫人俞氏之墓”。历经500余年风雨,碑上字迹已大部损坏。
1982年所立文物保护碑
杨辉(1433-1484),播州杨氏第二十四代土司。他于明宣德八年出生于播州,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因其父杨纲“老疾”,16岁的他继位袭播州宣慰使。在位25年,着力发展自己的小王朝经济,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壮大并新建庄田145处,铁冶24处,银场1处,菜园26处,蜡崖(采黄蜡)8处,猪场11处,鱼潭13处,还建茶园、漆山、杉山、管马院、小厨局、大厨局、机院(纺织)等多处。他开疆拓土,拓宽播州疆域近三分之一。明成化11年(公元1475年),他向朝廷告病退休,却违背祖制,将职位传给并非嫡子的杨爱,引发嫡庶袭位之争的新舟“官城之战”,“死者万余,当地土著居民十存一二”(《新舟镇志》语)。同时,为了防盗墓贼,他还故意葬疑墓,让考古队和盗墓贼几经周折,才找到了他的真墓。
杨辉墓碑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位于墓园上方的那个被盗的单室墓,为杨辉及两位夫人墓,并于1982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当地一户村民葬墓时,无意中挖到单室墓石碑前约10米处地下有一块巨大的石板。然而这条极其关键的线索又被盗墓贼捷足先登,又被盗多次。直到2015年,经考古队发掘,才整理出下面的一座三室石墓,其等级与“单室墓”相当。发掘出土陶、骨、铅、铁、漆器等种类共87件(套),其中发现了目前为止贵州地区最为完整的一套陶俑组合,分鼓乐俑、武士俑、骑马武士俑等多个类型,堪称“土司仪仗队”。经考古界认定,上墓为杨辉疑墓,下墓三棺墓才是杨辉真墓,杨辉居中,两侧为田氏、俞氏两位夫人。
杨辉疑墓
据当地人介绍,在距杨辉墓左面约百余米的水井边,还曾建有杨辉墓祠,祠内曾有高大的祭祀碑,有杨氏守墓者在此世代守墓。平播后改为寺庙,名“雷音寺”,不过现在遗址遗迹均也不存,再也找不到原来墓祠和寺庙的影子了。而那湖心岛上,旧时也有寺庙,名“云水寺”,相传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于1927年曾上岛游览过。现在立于岛上的那三间木房,是当地杨姓因承包水库养鱼需要从外地卖来的民房木架而建于岛上的,前几年搞过农家乐和露营烧烤,目前生意冷清,岛上已无人光顾。
杨辉及两位夫人真墓
在雷水堰后面,前几年还营运过滑翔伞娱乐项目,不过现在也是人去楼空。而去杨辉墓园的路,已变成了庄稼地。也许只有堰边那沉默静坐的垂钓活动,仿佛才是永不消逝的娱乐项目。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仿佛已经渐行渐远。
雷水堰上的小岛民居
俯瞰雷水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