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0:55

湖北枣阳名人:程克绳

参观了两次枣阳革命先烈程克绳故居,看到程克绳的生平,我一直觉得诧异:一个在法国和苏联喝过“洋墨水”的早期党员,为什么选择回到家乡枣阳的田间地头搞革命?这种看似“大材小用”的选择,恰恰揭示了早期中国革命的一条独特路径。

程克绳画像(来源网络)
程克绳的履历堪称不简单——参加过五四运动,在法国结识周恩来等精英,还去过苏联深造。按常理,他本可留在中央机关。但1924年回国后,他偏偏选择回到鄂北农村。
这可不是简单的“回乡奉献”。程克绳在枣西创办农民夜校,不是机械地灌输理论,而是用当地方言讲解革命道理。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在鄂北农村扎了根。到1925年6月,他建立的枣阳第一个党小组,成员多是本地农民。这种“土洋结合”的工作方法,比单纯的城市暴动更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程克绳的革命路径清晰得惊人。先办夜校启蒙,再建党组织,最后搞武装斗争。1927年他领导的鄂北秋收暴动,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扎实的群众基础。《中共党史人物传》记载,他建立的农民赤卫队后来发展成为正规红军部队,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比毛泽东的理论总结更早进行了探索。
1932年,程克绳在“肃反”中被错杀,年仅39岁。这个结局充满讽刺:一个根据地的创始人,没死在敌人枪下,却倒在自己人手中。鄂豫皖苏区“肃反”中,许继慎、周维炯等众多优秀将领被害,据《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记载,仅红四方面军就有2500多名指战员被错杀。这种内部清洗,暴露出早期革命道路的曲折。

程克绳故居
程克绳的命运像一面镜子,他凭借“本土化”策略成功开创了根据地,却最终被革命的激进化和内部猜疑所吞噬。他的经历提醒我们,任何理想主义事业,都需要理性的制度建设和人道主义底线。
今天回顾程克绳,不只是缅怀一位先烈,更是思考一个永恒命题:如何让理想在现实土壤中健康生长。他的实践证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命力,而他的悲剧则警示我们,革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和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北枣阳名人:程克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