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0:54

从“神童”到县官,我用一辈子活成了“宁当小兵,不当书生”的样

我说杨炯,就是后人常提的“初唐四杰”之一。但对我来讲,这个名头也就史书上提一句,不算啥。我真正记挂的,是当年边关战火照亮京城的夜晚,是在四川山里听猿猴叫的日子,还有在盈川县当县令时,百姓抬着我的塑像游行,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感觉。我这一辈子,从不甘心只做个书生,到最后成了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的官,中间的起起落落,我慢慢跟你说。

一、少年成名?其实是十六年的憋屈与醒悟
我十岁就凭着“神童”的名声,进了朝廷的弘文馆当差。外人都觉得我运气好,以后肯定前程似锦,可谁知道,这一待就是十六年,天天对着皇宫的墙,看着长安城里热热闹闹,自己却像个闲人,啥正经事都干不了。那些权贵家的子弟,肚子里没多少真本事,却能穿着官服耀武扬威,我气不过,骂他们是“麒麟楦”——就是披着麒麟皮的驴,看着像回事,内里啥也不是。这话把朝廷里的大官都得罪遍了,但也让我想明白了:要是不能用自己的本事为天下做点事,“神童”这个名头就是空的。
后来我写了《从军行》,里面有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写的豪言壮语,是我真的后悔浪费了这么多年光阴——边关的将士还能上阵杀敌,我怎么能一直困在笔墨纸砚里混日子呢?
二、官场起落:从东宫官员到被贬四川
三十六岁那年,我终于当上了太子詹事司直,管东宫的一些重要事。那时候我以为终于能施展抱负了,还写了篇《庭菊赋》表明自己的心思。可没成想,我堂弟参与反对武则天的兵变失败了,我受牵连,被贬到四川梓州当司法参军,管当地的司法事务。
去四川的路上,我心里特别难受,写了句诗“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途中》)。四川的路难走,不光是山高路险,更难受的是觉得自己的理想彻底碎了。但在梓州当差的三年里,我走遍了当地,了解老百姓的日子,还为同事们写了《梓州官僚赞》。就在这些琐碎的公务里,我慢慢懂了“当官”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是虚名,是责任。
三、盈川三年:拼了命换一场雨

晚年我当了盈川县的县令,这是我人生里最短的一段日子,却最让我难忘。那时候盈川大旱,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日子没法过。我带着大家挖池塘、修水渠,还把自己的俸禄捐出来,修了个“九龙塘”蓄水。民间传说,后来因为一直不下雨,我跳进水潭里,用自己的命换来了一场大雨。这事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比起“诗人”的名声,老百姓能有口饭吃,比啥都强。
现在盈川的人,一千多年来还抬着我的塑像游行纪念,不是因为我诗写得好,是因为我真的把老百姓的苦放在心上。
四、留给后人的:不只是诗,更是读书人的骨气
后人都说我写的《从军行》开创了边塞诗的风气,但我想告诉大家:诗可以慢慢琢磨写得好看,但做人的骨气不能丢!
- 用文章讲道理:我看不惯当时流行的“上官体”诗歌,觉得那些诗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刚劲骨气。文章就该像一把利剑,能戳破表面的浮华。
- 用行动证明道理:从长安到盈川,我终于想明白:学问本事要是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帮到别人,再厉害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没用。
穿越千年说句心里话:现在的人能从我身上学到啥?
要是你正为工作上的起起落落烦恼,想想我——在弘文馆闲待十六年,也没丢了自己的志向;
要是你觉得自己有本事却没机会施展,看看我——被贬到四川那么偏的地方,还是想着老百姓的事;
要是你纠结该顾着“面子”还是“实干”,就看看我:从以前不服气、敢说“耻居王后”的狂傲书生,变成弯腰跟百姓一起挖水渠的县令。

真正的豪情,不是写在诗里的漂亮话,是把“当个小兵保家卫国”的那股担当,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里,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大家来聊聊:现在的人该怎么平衡“文人的理想情怀”和“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觉得有用就点赞收藏,一起感受历史里的温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神童”到县官,我用一辈子活成了“宁当小兵,不当书生”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