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12:43

清朝绿营兵有多惨?月银1两还被扣,家人都养不起

清朝刚入关那会儿,八旗军人太少,压根没法稳住全国统治。
无奈之下,朝廷把大量明朝降兵收编过来,组了支用绿旗做标识的军队,这就是绿营兵。
这支队伍后来常年保持在60万人左右,是八旗军的3倍,说是清朝的武力支柱一点不夸张。
可别觉得人多待遇就好,按嘉庆朝《大清会典》的记载,每年给绿营兵发的俸饷有120多万两,看着数额挺大,但基层士兵能拿到手的,少得可怜。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绿营兵的“工资”事儿,看看他们到底过得有多难。
顺治爷定“工资标准”:从混乱到“一刀切”,士兵养家还是难清朝给绿营兵定俸饷,最早是从顺治元年开始的。
那会儿规定,马兵每个月给1.5两银子,步兵给1两,月米大概4斗,本来想找更明确的记载,后来发现《清会典事例》里没写,还是从《清世祖实录》里顺治四年的记录推出来的,因为四年那会儿说“加1斗月米”,之后就成了5斗,倒推回去元年就是4斗。

但这标准刚定下来,各地根本没好好执行。
顺治四年的时候,皇帝自己都吐槽,说有的骑兵拿1.5两,有的就拿1两,步兵更乱,1两、8钱的都有。
没办法,朝廷只能重新定规矩,把马兵月银提到2两,战兵1.5两,守兵1两,月米也先加到5斗。
可没到一年,顺治五年又给降成3斗米了。

这波调整看着是把标准统一了,可细算下来真不够用。
守兵一个月1两银子加3斗米,在当时也就够一个人勉强糊口。
要是家里有父母、老婆孩子,这点钱连饭都不够分。
朝廷定标准的时候,怕是压根没考虑士兵要养家的事儿,只想着控制军费,这思路真不咋地。

而且就算定了“一刀切”的标准,京师的绿营兵还搞特殊。
京师巡捕营不分战兵、守兵,只分马兵和步兵,马兵还是2两,步兵1两,月米跟外地一样。
同样是绿营兵,就因为驻在京城,分类都不一样,这规矩制定得也太随意了。
边疆兵拿得多?内地兵被克扣,“工资差距”藏着朝廷的小心思

标准定下来了,可到了地方执行,又出了新问题,不是所有绿营兵都拿一样的钱,地域差异大得离谱。
就说直隶,有的地方步兵能拿到2两银子,守陵的马兵、步兵更夸张,能拿3两,比规定的标准高不少。
可山东就不一样了,有的地方守兵一个月才0.6两,比1两的标准少了近一半,还有的地方1.2两、1.8两,参差不齐。
江南更过分,部分守兵的月米只有2.5斗,比3斗的标准还少了0.5斗。

本来工资就低,还搞这种“地域歧视”,真挺让人费解的。
不过边疆的绿营兵,待遇倒是比内地好不少。
比如青海西宁镇的大通协,马兵每个月能拿3两,步兵2.25两,新疆的绿营兵更厉害,马兵一年能拿41两,平均到每个月3.4两,比内地马兵的2两高了一大截。
给边疆兵高俸饷还能理解,毕竟他们戍边辛苦,环境也差,多给点钱稳住人心是应该的。

可内地兵差别这么大就说不过去了,同样是扛枪打仗,凭啥有的地方拿得多有的少?
这明显是朝廷财政分配没做好,要么是地方财政不一样,要么是觉得某些地区“不重要”,才这么区别对待。
更坑的是,就算拿到了“标准工资”,还有各种扣钱的名目。
顺治八年就规定,不管是武官还是士兵,都要扣“棚扣银”,马兵每个月扣1钱,守兵扣3分,名义上是用来买马、补军饷,可后来还被挪用去修军器。

还有“小尽银”,每个月要扣1天的饷银抵闰月的钱,守兵本来就1两,扣完之后只剩0.97两,日子更难了。
绿营兵的“名义工资”就不高,再加上各种扣减,实际拿到手的更少。
顺治十六年的时候,户部侍郎林起龙就说过,士兵一个人勉强能活,有家人的话根本不够。
当时山西绿营兵甚至半年没拿到饷,穿得破破烂烂,广东、广西的士兵也常断饷,饿肚子的事儿常有。

后来到了道光年间,米价从清初的1两1石涨到3两1石,可绿营兵的俸饷一点没涨。
士兵们没办法,只能搞副业,种地、做小买卖,哪还有心思训练?
鸦片战争的时候,绿营兵一触即溃,不是他们不想打,是长期没训练、没吃饱,根本没战斗力。
到了清末,绿营兵彻底不行了,被湘军、淮军取代。

等清朝覆灭,绿营制度也跟着没了。
绿营兵从支柱变成“废柴”,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没把他们的待遇当回事。
你不保障人家的生活,还指望人家卖命?这事儿放到啥时候都不成立。
绿营兵的故事,也算是给后世提了个醒,待遇跟不上,再庞大的队伍也撑不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朝绿营兵有多惨?月银1两还被扣,家人都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