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扩军,谁也不如陈诚,却也让18军的战斗力在“五大主力”垫底
图片来自网络
陈诚能当上18军军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老婆谭祥。
1930年,蒋夫人美龄为谭延闿三女谭祥觅夫。
由于谭家开出的入围条件是“文必博士武必少将”,因此,蒋氏推出了陈诚。
这倒不是就是陈诚符合条件,更多的还是蒋氏要笼络陈诚。因为当时比陈诚更合适的人选也有,比如胡宗南。
但老蒋认为,胡宗南对他已经很忠诚了,已经不需要用女人来笼络了。若继续笼络胡宗南,会过犹不及,会助长胡宗南的骄娇二气。
而陈诚虽然和老蒋关系也不错,但远未达到心腹的程度。因为陈诚当时更敬佩的人是邓演达。
据说,当蒋夫人介绍完陈诚的履历后,谭祥问了一句,“现居何职?”
陈诚当时是11师师长,可蒋夫人爱面子,说是军长。
谭祥又问,“哪个军?”老蒋脱口而出,“18军。”
就这样,陈诚当上18军军长了。
可“一个跳蚤支不起床单”,仅有1个师哪能撑起18军呢?
从此之后,陈诚开启了18军的扩张之路。
陈诚的做法是老蒋喜闻乐见的。
因为老蒋判断黄埔生或亲信能力的标准很奇葩,若能从无到有或鸠占鹊巢的拉起一支部队,那你就是黄埔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
而且,你的军衔和职务直接和你能拉来的部队编制挂钩。
通俗一点说,就是你能拉来一个师,你就当师长,能拉来一个军,那你就当军长。
在这样一种能力评判体系下,黄埔生谁还不拼命干?这也是黄埔系部队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黄埔精神也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荡然无存了,由过去的“升官发财莫入斯门”变成了“升官发财请入斯门”了。
刚当上军长,陈诚就把目光盯向了钱大钧担任师长的教导第3师。
之前,陈诚在军阀混战中收编了一个獨立旅,并扩编为14师。可仅有一个旅的兵力,如何能撑得起一个师的番号呢?
因此,在1931年3月,当18军被调到江西与红军作战时,陈诚开始哭穷了。
老蒋倒也大方,就把教导3师并入了14师。
钱大钧怒了。
老实说,钱大钧指挥作战的本领确实很差,差到连陈诚都不如,他擅长的是捞钱,不然也不会被人称为“钩大钱”。
但久在老蒋身边,钱大钧是知道兵权的重要性的,好不容易弄来了一个师,又被陈诚“截和”,气得钱大钧大骂,从此与陈诚的关系愈发恶劣。
从此之后,陈诚就像开了挂一样,18军由两个师快速发展成5个师,其扩军的速度超过了钱大钧捞钱的速度。
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扩张速度势必会引起别人眼红,在老蒋耳边说闲话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而就在此时,18军副军长罗卓英率11、14及第59师的一个旅在赣州之战中击退了红三军团。这个消息,让老蒋找到了继续扶植陈诚的借口。
你们不是说18军的编制太多了吗,那好,趁着这次机会再给陈诚一个军的番号。
就这样,由第52和59师合编而成第5军也纳入了陈诚体系。
可好景不长,在黄陂伏击战中,52师和59师被红军全歼。
更为打脸的事情还在后面。
在接下来的草台岗之战中,陈诚主力11师遭到重创,6个团的兵力只跑出了800余人。
在实际上,11师已经算是被全歼了。
可谁让陈诚是老蒋的干女婿呢?
在走了一些诸如撤销第5军番号、罗卓英降级、周至柔出国等掩人耳目的流程后,18军的实力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加强了不少。
这是因为红军把俘虏的3万余18军官兵全部释放,陈诚又把这些人重新组织了起来编为了98、99师,又把11师拆分组建了67师、拆分14师组建了94师、拆分43师组建了97师。
就这样,遭到惨败的18军实力不降反升,由过去的5个师一下子变成了8个师。
这种操作看得其他人咋舌不已,这不成了打败仗有功了吗?
一个军下辖8个师,毕竟不太像话。
因此,在1934年12月,陈诚担任陆军整理处处长的时候,把18军下辖各师进行了整编。
但整编并不意味着实力下降,18军虽然由过去的8个师变成了4个师,但实力未减,反而得到增强,因为在18军下辖的11、14、67、94这四个师中,除94师外,其他3个师皆为调整师。
所谓调整师,其实就是德械部队。
97、98、99师的番号难道取消了吗?
这哪能!只不过把这3个师改为了后调师。并且在陈诚的整军计划中,98师在1937年上半年仍然要被调入到整理师的序列内。
抗战爆发后,18军以94师为前锋全员参战,各支部队均有上佳表现,还没等淞沪会战结束,就以18军14师为基干组建了第54军,又把第98师调来,以其为基干组建了第79军。至此,18军由1个军扩张成了3个军,“土木系”终于开枝散叶了。
但这次扩军,众人没有二话。
为啥?因为18军打得确实好。
在黄埔系中虽然也有攀比,但要是确实有功,大家也无话可说。
淞沪会战结束后,第94师朱怀冰部调到华北,第67师改隶第32集团军,只留下了个11师。
从“土木系”的发展来看,派系的发展对大家都有利。毕竟,部队发展了,大家才有位置。
可对于“土木系”的当家部队18军来说,就不见得是好事了。
对于一支部队来说,下辖部队变动过于频繁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部队战斗力下滑。
武汉会战前,18军又做了一次调整,第67师调出,60师和新23师调入;武汉会战后,18军再次调整,第60师改隶第37军,新23师改隶第54军,87军的198、199师改隶18军。
这是因为“土木系”再次扩大,第37军纳入了“土木系”系统。
举凡种种不一一例举,但有一点,在蒋系主力部队中,调动如此频繁的,只有18军一例。
图片来自网络
但这么频繁的部队调动,势必会严重影响18军的战斗力。
好在陈诚还算有底线,其他部队怎么调动都行,只有11师不能动。
但很显然,只有一个主力师的18军在武汉会战后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战斗力,在军中的影响力也不如昔,其中非常明显的就是在与74军争夺攻击军名额时,连老蒋都无法明睁眼露的偏向陈诚,以至于18军落选。
陈诚虽非名将,但对军务并不是外行,他难道不知道这么频繁的调动部队,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吗?
如果说陈诚不知道,恐怕也不是真的。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陈诚的个人原因
陈诚虽然指挥作战不行,但操守不错。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嗜权。
如果有可能,陈诚恨不得把所有部队都纳入到“土木系”中,这也是支撑他疯狂扩军的原动力,以至于扩军扩到连老蒋都对他起了戒心。
其二、要给投靠者交代
陈诚的个人操守、纳谏和组建队伍的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很多黄埔系将领投奔到“土木系”旗下。
这批人投奔陈诚是抱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就是希望在陈诚的“土木系”中能够找到位置。
不然,人家为何会投靠你呢?
在黄埔系中,陈诚并非没有对手,胡宗南和汤恩伯都是其强有力的竞争者,若不能给投靠者安排位置,这批人转头就会投靠胡宗南和汤恩伯。
对于这一点,陈诚也心知肚明。
但要给投靠者安排职务,仅凭18军在抗战初期发展起来的那几个军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倒逼着陈诚在不断的扩军。只有这样,他才能给投靠者安排位置。
但这么没有节制的扩张部队,恶果在战争中得到了彰显。
枣宜会战,18军保卫宜昌失利,18师和199师根本就没打过大仗,哪里会是强悍的日军精锐师团的对手?
18军仅有的一支能打仗的部队11师远在当阳。可第2军军长李吉甫(延年)根本就不敢拿11师与日军打阵地战,生怕把11师打光了,让陈诚对他有意见。
在整个枣宜会战中,“土木系”仅有的一支建功的部队还是被陈诚收编的周磐第75军。
在采用“围魏救赵”策略救援第2次长沙会战中岌岌可危的长沙时,对于可能支援宜昌的日军第39师团,陈诚竟然派出了第33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
第39师团仅是日军的一个丙种师团,战斗力相当一般,派出一个集团军都足以对付。既然如此,那陈诚为何还要派出两个集团军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谨慎?
绝非如此,这是因为陈诚底气不足。他太知道作为主力使用的第20集团军的成色了。
这些都是陈诚盲目扩军带来的恶果。
鄂西会战同样如此,被寄予厚望的11师其实根本就没有大范围接敌,石牌要塞保卫战的惨烈与胡琏的所谓家书更多的是煽情,这也是为何大家在评价“五大主力”时候,说18军是被吹出来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仅是这么说,大家恐怕没有直观的印象,可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就以同为“五大主力”的74军为例,从南昌会战后第57师编入74军开始,74军再怎么扩张,始终都是“三五部队”。
因为王耀武很清楚,只有74军在,才有他的地位,而能保证74军在的只有战斗力,而能保证74军战斗力的,只有3个师不分开。
第5军的情况差不多,除新编22师因为在远征军失利后而被动离开了第5军的战斗序列外,第200师和第96师始终在编成内,新1军和新6军也同样如此。
只有18军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换来了扩军,带来的自然是战斗力在“五大主力”中垫底。
可陈诚并没有吸取教训。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到东北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拆分主力部队扩编新部队。看起来兵员充实了,可战斗力却下降的厉害。
杜聿明在的时候,东北战局虽然对蒋军不利,但尚能维持。
可自从陈诚到东北后,尤其是拆分主力部队扩军后,蒋军在东北一蹶不振,直至覆灭。
图片来自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