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12:43

清代天门“别楣”“别琬”祖孙进士考及“别琬”的“榜姓黄”之谜

近两年来,因市场下行、生意清淡,我得以有空闲,将大量精力投入别姓典籍的搜集与考辨之中。其间,我汇辑了四川成都别凌宗亲发布于《今日头条》的有关别姓先祖资料,以此为基础,重新检索核校相关典籍,同时查考了此前未被录入的文献。梳理后发现,无论是传世典籍还是宗族谱牒,即便是同一部典籍,都存在不少相互矛盾的错漏之处。究其原因,或为旧时编纂条件所限,加之抄录、镌刻、印制过程中的疏漏,以及编审环节不够严谨所致。
此次考辨,清代天门的别楣、别琬祖孙二人同为进士身份。其中,别楣的事迹在各类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史料翔实;而别琬的记载则极为稀少,仅见于清道光元年(1821)版与民国十一年(1922)版《天门县志》,其余均未见提及。两者均载:别琬,雍正二年(1724)甲辰补正科举人,乾隆二年(1737)丁巳恩科进士,曾任宜昌府教授。其祖父别植(应为“别楣”)、父亲别洪章,均获貤赠文林郎、宜昌府教授衔。唯民国十一年版县志备注“榜姓黄”。
别琬的“榜姓黄”记载究竟何意?我就此查考相关文献,并向相关资深长者询证,至今仍未能解此迷。

民国十一年(1922)《天门县志》载:雍正甲辰补正科举人别琬,榜姓黄
8月31日,我就“别楣进士题名碑”的图片出处向别凌宗亲请教,可有比这个更清晰的实物图片(实际上比后来实地拍的实物图清晰不知多少倍),别凌宗亲告知,图片是他从网上购买的电子版。在此特别提及,别凌宗亲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别氏文化研究,凡事亲力亲为,诸多网上难寻的一手资料,皆由他自掏腰包搜集而来。他对此无怨无悔,不图任何回报,这份坚守与付出,值得我们每一位别氏宗亲敬佩与学习!此前他曾提及此碑现存于孔庙国子监博物馆,9月3日我再次向他核实,确认了这一信息。
我想到在北京工作的二房宗亲别业军兄弟,看他能不能过去看看,前往实地拍摄原碑文字。当时联系他后,他正好出差在外,答应我回京后立刻去办理此事。9月11日,他有了回复:他已致电博物馆,得知场馆正在装修,暂时不能入内参观。不过工作人员推荐了专门查询进士信息的小程序,输入相关条件便可以查询到对应进士的姓名及拓片高清图。
之前7月23日,也是业军兄弟自掏腰包,先后多次前往首都图书馆,拷贝出我们此前多方奔走都未能获取的珍贵文献——别文榽《古近体诗二百三十九首》文稿。正是因为有别凌、别业军这样为家族事业不计回报、甘于奉献的宗亲,别氏文化的研究火种才能代代相传。谨此,我代表一众宗亲,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力求尽善尽美。好事多磨,9月我得以赴北京之行,特地预约了9月26日中午孔庙国子监博物馆门票,专程为进士碑一事一探究竟。想到既然有别楣进士碑,肯定会有别琬这一年进士碑,猛然想起,榜姓黄,是不是碑上记载的是“黄琬”?
踏入孔庙大门,我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询问进士碑的位置。结果,抬眼一望,进士碑就在面前跃入眼帘,分别位于进门后东西南北四侧。这些石碑原本存放于毗邻的国子监内,后迁移至孔庙集中保存展示。因文物保护需要,石碑四周均设有围栏,游客无法近距离接触,且碑刻层层排列,查找难度极大。只得询问工作人员,幸而馆内一位志愿者工作人员,主动伸出援手,听闻我的来意后,热心地直接带我找到了乾隆二年丁巳科进士碑。这块编号为179的石碑,位于东北角第二排从右侧数第6个位置。我用手机放大拍摄,这个拍摄角度还算清晰,石碑左侧的文字清晰可见,右侧却因风化等原因已无字迹可寻。事后,我仔细比对碑刻照片与史料记载,终于在石碑第七排从左侧数第14位找到了“黄琬 湖北天门人”的记载,其排名为三甲第188名。至此,“榜姓黄”的疑惑终于烟消云散!

房兆楹,杜联喆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1941年版)黄琬(为别琬)

孔庙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题名碑方位图:碑序号179

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小程序搜索页面:黄琬(为别琬)

孔庙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题名碑局部:黄琬(为别琬)7排左第14位

孔庙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题名碑全貌

孔庙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黄琬(为别琬)7排左第14位

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小程序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题名碑拓片全貌
接着他又指出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的进士题名碑,位于碑林西北角第三排左数第12位,碑身编号103。但这个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拍不到碑文,即便将画面放大,碑上字迹也模糊难辨,实在是大失所望,心有不甘。
我辗转几次,后向携带专业摄像机的游客求助,对方热心应允,但一番拍摄后,依然不尽人意,拍出来也是文字看不清。皇天不负有心人,时值馆内祭孔大典彩排,工作人员的注意力重点放在那边了。我从碑林后方缺口处偷偷溜进去(这行为确实有欠妥当),当时只觉心里一阵狂跳,肾上腺素暴涨。终于,我得以零距离感受几百年前先祖名字的温度,真想触碰那一抹跨越时空的温凉,可碍于馆内规矩,终究还是克制住了触碰的冲动。我细细搜寻那令人心跳的名字,费了好大工夫,也只能隐隐约约看到“别楣”二字,其余都难以看得到字了,更不用说辨识了。事后经仔细对比,“别楣”,乃湖广景陵人,(位列该科进士第四排右数第12位,即三甲第69名。同样我又重新跑到179号碑前拍照,但效果还不如在外面放大所拍,也幸而终不虚此行!

房兆楹,杜联喆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1941年版)别楣

孔庙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进士题名碑方位图:碑序号103

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小程序搜索页面:别楣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别楣(别凌提供)

孔庙题名碑实物局部:别楣

孔庙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别楣(第四排右起数第12位)

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小程序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进士题名碑拓片全貌
循着黄琬这条线索,10月15日,我又重新梳理相关府县志。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先在《宜昌府志》中查到了黄琬的记载,虽未言及改姓,已是心里石头落地,颇觉欣慰。继而查考《湖北通志》,又终于找到黄琬记载,颇为欣喜若狂!两处明确标注本姓别,与宗谱及《天门县志》内容相吻合,印证黄琬正是别琬。

《宜昌府志》清同治四年(1865)黄(别)琬乾隆十年任教府

《湖北通志》:黄(别)琬,卷一百三十,人物八,选举表,黄琬,本姓别,雍正二年甲辰补正科(1724)举人。

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进士,黄琬,本姓别,天门人,(乾隆十年)任教府

1888年《别氏宗谱》别琬五世信息
结合寻求AI,别琬改姓“黄”的推测与分析:
1、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常见现象——“榜姓”,即出榜时公布的考生姓氏。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可能:
其一,出继或过继:别琬可能在早年过继给了黄姓的家族或亲亲眷,因此以黄姓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后,有时会申请“归宗”,即恢复原姓,但在官方的进士题名碑录和档案中,通常会保留考试时使用的姓氏。但查考宗谱中无一处有出继黄姓或其他姓记载,上下几代也无配偶为黄氏的,此说也不存在。
其二,科举制度下的姓氏策略,冒籍风险规避:清代科举严格审查籍贯,若考生家族在户籍或科考中存在争议,改姓可能为规避审查。有时为了满足报考条件,考生会使用当地符合条件的户籍姓氏进行报考。在当时环境和情况下,其祖父别楣为进士,不愁其出身,而且所有文献明确户籍为天门,也无冒籍(冒名顶替或科考移民)之嫌,此说也不存在。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顶姓应考”与科举便利:别琬早年因某种原因(如寄读于黄姓家族设立的义学,或为满足异地报考的“籍贯”要求)以“黄琬”之名报名童试,此后为保持功名记录的连续性,便一路沿用此名,直至进士及第。这并非“冒籍”,而更像一种既定身份的延续。
报恩或依附:若别琬在求学过程中,得到一位没有子嗣的黄姓恩师(或当地黄姓显宦)的全力资助与栽培,为报知遇之恩,他可能承诺在科考期间暂用黄姓,以作为对恩师的一种回报。这在注重宗族与恩义的传统社会中,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行为。
2、功名关联:祖父别楣为进士,若家族因科场案牵连(如雍正朝查嗣庭案),改姓或为避祸,但无直接史料佐证。
3、科举笔误或误录:清代科举档案可能存在誊录错误,或考官误记。
4、避讳或化名:科举考试中或因避讳考官、家族隐情临时改姓,但家谱未提及相关背景,缺乏直接证据。个人意愿或家庭决策:也可能涉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家庭内部原因,如父母遗嘱、风水先生的建议,或为规避某些潜在的家族风险等。这些原因往往最为隐秘,也最难在史料中找到证据。
究其何原因改姓黄,确实难以琢磨,难以理解。又是一个难解之谜,或许从天门当地黄姓宗谱能不能找到蛛丝马迹了。
按1888年《别氏宗谱》、《天门县志》、《湖北通志》所载别琬、黄琬,相互印证。可以确定:“黄琬”本姓“别”,但在参加乾隆二年的恩科考试时,使用的是“黄”姓。因此,题名碑上刻写“黄琬”是符合当时官方记录的,准确无误,是因其科举时使用“榜姓”。综上所述,乾隆二年丁巳恩科进士题名碑中的黄琬确凿即为别琬无疑,至此,解开了“别琬”与“黄琬”为同一人的谜团。
别楣、别琬祖孙连擢进士,也确凿无疑,一度传为佳话,也为别氏家族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吾辈当自强,先祖荣光,照耀着我们前行,激励着我们积极向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二〇二五年十月十六日
二十一世孙 别银山 于温州

附:别楣、别琬宗谱及典籍中的几处勘误
一、宗谱堪误:
1、第十世别楣,仲茂七子,谱中错误:乾隆己酉科(1789)举人,庚戌科(1790)进士,相差120年(按照1633年出生,应为《湖北通志》、《天门县志》载:康熙八年己酉科(1669)举人,京山学;九年庚戌科(1670)进士,宝坻知县在任,清慎移病归,杜门著述,工行草。)
2、第十二世别琬,别楣三子洪章的长子,谱中错误:雍正甲申举人,乾隆丁巳科进士,(应为《天门县志》载:雍正二年甲辰补正科(1724)举人,乾隆二年丁巳恩科(1737)进士,宜昌教授。琬祖别植(应为楣),琬父别洪章同貤赠文林郎宜昌府教授。
二、典籍堪误:
1、《湖广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卷第十九 选举 九十页 别湄(楣) 京(景)陵县人,庚戌科(1670)蔡啟僔榜进士,宝坻知县在任。楣、眉的异体字为睂,而淆、湄实际为楣,写错为淆和湄了,查所有的志及族谱实则为同一人别楣,京陵为景字缺失。卷二十二 选举 29页 别楣 ,康熙己酉科(1669)简玫榜举人别楣,京山学;志中巳为错,正确为己。
2、清代的《姓韵》进士别栢与《登科录》别楣是同一个人。
3、《德阳县新志》 清道光十七年(1837),卷九 职官 页十二 湖广进士康熙二十五年任,初辑县志。卷一,凡例,一(搜索第9页)(其中康熙三十四年错误?应该与康熙二十七年保持一致)
4、《德阳县志》 清同治十三年(1874),卷二十八 职官 页十八 湖北天门进士 康熙二十三年任不对?应该与《德阳县新志》卷九 职官 页十二 湖广进士康熙二十五年任,初辑县志一致。清道光十七年(1837)《德阳县新志》蒋祥墀序明确写明:四川德阳县志,为吾邑别君楣所创始。君以康熙九年进士,二十五年任德阳令,甫三年即去任。而卷一,凡例一,其中:国初创始于康熙三十四年邑令别公楣,错误。甫三年即去任,何来的后面三十四年?应该与卷九职官页十二中的湖广进士康熙二十五年任,初辑县志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版《德阳县志》康熙二十七年为《德阳县志》所作的序保持一致。而其中卷二十八职官,页十八,湖北天门进士,康熙二十三年任,又不对,互相矛盾。
以下几个版本其中关于别楣撰序康熙三十四年均错误,应该与康熙二十七年保持一致:
1、《续德阳县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2、《德阳县志续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3、四川省地方志办,方志四川公众号2016-10-9日,【四川历代旧志提要】 【乾隆】《直隶绵州德阳县志》(二十卷•首一卷)中的为正确: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别楣(湖北天门进士)曾编纂县志一册,稿藏县署,以其草创甚简而未梓行。但是引用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版《续德阳县志》中的错误的时间康熙三十四年,邑令别公楣旧志序图片。2016-10-14日【四川历代旧志提要】 【光绪】《德阳县志续编》(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及2016-10-10日【四川历代旧志提要】 【嘉庆】《德阳县志》(五十四卷)中的“康熙三十四年别公楣纂本一册”时间均为错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天门“别楣”“别琬”祖孙进士考及“别琬”的“榜姓黄”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