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01:05

韩国学者金在吉:中国文化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韩国古代属于中国​

溯源万年文明古

说起中国历史,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那句老话,上下五千年。可韩国那边有个学者叫金在吉,他直截了当地说,这五千年算啥啊,中国文明的根得再往前推,至少一万年往上走。
他是首尔国立大学的历史教授,早年去哈佛念书,专攻东亚的事情,回来后就埋头钻研中韩古时候的来往。金在吉不爱绕弯子,他觉得文明不能光盯着文字啥时候冒头,或者城池啥时候盖起来,得从人定居下来种地开始算。那时候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都变了样,这才是真格的起点。

拿考古挖出来的东西来说,河南贾湖遗址,那地方出土的骨笛,前七千年的事,能吹出七声音阶,同层还有炭化了的稻米,这不光是乐器,还证明人已经开始搞农业了。裴李岗文化,前八千年,石斧、粮食遗存,全是定居生活的痕迹。
仰韶文化,前五千年左右,彩陶、农具一应俱全,小米种得欢实,猪也圈养起来了,村子布局井井有条。甘肃马家窑遗址,窑子痕迹、复杂陶纹,说明手工业早早就起步了。
良渚遗址,前三千年,玉琮、大城墙,规模不比美索不达米亚差。二里头遗址,宫殿基、青铜鼎,前两千年,夏朝的影子隐约可见。三星堆,前一千两百年,青铜面具、祭祀坑,铸造技术牛得不行。
金在吉还爱引用苏联老学者的观点,说文明起于社会分层和生产转变,不是非得等到国家机器转起来。他觉得中国这块儿,从前八千年就开始分层了,农业稳了,聚落大了,文化也就跟着绵延不断。元谋人化石,一百七十万年的事儿,虽然那是人类迁徙的远祖,但现代人定居下来,十来千年就搞出农业,这链条一环扣一环。
国际上有些标准爱从商朝算起,才三千六百年,可金在吉不买账,他说这低估了东方文明的深度。这观点一扔出来,韩国国内年轻学者有点跟风,他们开始瞅山东龙山、辽宁红山那些遗址,跟半岛早年聚落比对,相似点还真不少。金在吉顺杆爬,说中原文化对半岛那是主导,不是平起平坐。

其实这不新鲜,中国这边早就有学者推一万年文明论,连续性强,从新石器到帝国,一脉相承。金在吉的贡献在于,他从韩国的角度切入,拉近了中韩的距离。他不光说理论,还列时间线,裴李岗八千年,贾湖七千年,仰韶五千年,一步步推演,逻辑严丝合缝。
他还点出,传统五千年从黄帝或夏朝算起,那是因为文献多,可考古一挖,底子更深。像河姆渡遗址,前五千年,稻谷化石堆成山,木构建筑痕迹清晰,这不就是文明的活化石吗。

金在吉不光停在时间线上,他还说,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是东方独一份儿,西边儿断断续续,东边儿这儿稳如老狗。从农业到青铜,从玉器到文字,一路走来,没大断层。这话有内涵,提醒咱们,历史不是死书,得活起来看。韩国那边,有人觉得这挑战民族自豪,可金在吉坚持,历史就是历史,证据说话。

郡县遗风历史长金在吉的第二个大招,直指韩国古代那段儿,干脆说属于中国郡县管辖。这话听着刺耳,可他列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铁板钉钉。前一零八年的汉武帝元封三年,卫氏朝鲜亡了,汉军一路打到平壤,设四郡,乐浪最大,治所在平壤西边儿。
这不是过家家,是实打实的行政延伸,郡县制直接移植过去。乐浪下二十五县,每县令丞齐全,驻兵千人,仓廒驿站邮亭全有,太守年年入朝汇报。这套系统,运转四百年,哪儿是文化交流啊,分明是中原王朝的胳膊伸长了。

考古证据最硬气,平壤顺安大墓群,出土乐浪太守印,篆书九叠,方正尺寸,跟西汉中期中原印章一毛一样。陪葬陶俑、五铢钱、铁车轴,全是本地货,不是贸易零星来的。
平壤西大冢,三块墓志,一块上刻故昌邑王孙刘茂,历任会稽南阳乐浪三郡守,死平壤,汉式墓葬。韩国教材爱模糊,说汉文化影响区,金在吉直摇头,影响区能有铜印官署入贡吗?这是制度落地,生根发芽。
大同江畔,建筑基址,四合院格局,青石柱础,汉砖上始元四年制,汉宣帝年号,前七十年的事儿。规格是官衙,民居不会铺刻字砖,谁去一比一仿殖民建筑?

东汉永平元年,前五十八年,石碑记修乐浪郡道,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着。光武帝诏太守毋失农事,岁贡必至,这不是边疆野地,是贡赋单位,太守是行政头儿,不是军阀。《后汉书》白纸黑字,韩国教科书却说汉军短期驻扎,影响浅。
金在吉公开怼,怕真相,连墓碑都不敢直视。这遗风长着呢,高句丽起于汉辖区,首领称王,得朝贡洛阳。《三国志魏书》,景初二年前二三八年,魏明帝赐金印紫绶,品阶如太守,属国无疑。平壤石室墓,壁画汉官服,墓志使持节骠骑将军乐浪太守某君墓,官号全套,东汉制。

新罗古墓,一九九五年全罗道挖出,九成陪葬品汉字铭文,铜器上长乐未央,汉朝印记。檀君神话,前二三三三年开国,比夏朝早五百年,可没文字国家遗址,早于前三世纪的证据空白。金在吉说,神话当不得史实,高句丽分支中国地方政权,韩国独立史得重写。
这话在韩国学术圈炸锅,被围剿,演讲禁,书封杀。可证据不怕事儿,铜印砖文墓志,三张图挂办公室门,谁敢正面怼?这郡县遗风,历史长啊,从汉到唐,唐灭高句丽百济,设安东都护府,管辖半岛东北,七一三年迁幽州,影响深远。

血脉相融文化广金在吉的第三板斧,砍在文化血脉上,说韩国传统衣食住行,全是中原印记。这话说白了,韩服独立?扯。拿新罗贵族朝服说,宽袖圆领大带,袖宽九寸,全周制延续。《周礼》图谱一比,布料麻纻交织,汉制无疑。
有人说自主创新,金在吉笑,创新哪儿了,连织法都中原的。饮食更直白,泡菜民族灵魂?唐代《酉阳杂俎》,前七世纪,腌菜入味久藏香,菹就是祖宗。盐渍发酵调料,全吻合。米饭稻作,三国时期普及,前五千年长江源头,技术南传北移。

节日呢,端午荡秋千戴艾草吃粽子,五世纪《荆楚岁时记》全有。金在吉问,谁发明?文字收尾,《训民正音》前一四四三年,世宗序文,辅汉字创音标,补拼读,至十九世纪末公文汉文书写。
衣食住行源中原,独立体系在哪儿?这话说出,韩国民族主义者炸了。从檀君到高句丽,神话事实撕裂,可证据摆平。这血脉相融,文化广啊,中国影响渗透骨髓,韩国习俗多中原影子。

韩服汉服同源,宽袍大袖,端午龙舟壁画,乐浪汉墓有。泡菜菹菜一脉,稻米长江起,节日荆楚岁时记载。汉字公文千年,训民正音补丁。金在吉总结,文化不是孤立,得看交融脉络。中国辐射东亚,韩国是受益者。
这不光学术,还接地气儿,中韩一家亲,历史血脉连着。金在吉的观点,争议中前行,年轻学者跟进,联合研究多起来。文化广博,融汇贯通,东亚一盘棋,中国领头,韩国跟步。

高句丽壁画汉服,墓志汉字,新罗墓汉铭。端午习俗楚文化,熊虎图腾丹君神话。儒家韩国落地,成均馆祭孔,释佛中原传。金在吉的书,末章为真相。这话有内涵,历史血脉,融一体,无分你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国学者金在吉:中国文化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韩国古代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