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望族联姻:东莱赵氏与平度崔氏之间的一桩婚事,结局悲壮
“门当户对”,是古人联姻的重要原则之一。此前曾陆续介绍过一些古代胶东望族之间的通婚案例,本文的话题也与此有关,这次要介绍的联姻,具体发生在东莱赵氏与平度崔氏之间。东莱赵氏,系明清时期掖县(现莱州市,时为莱州府驻地)的科举世家。明代中后期的“东莱三凤”(赵耀、赵焕、赵灿)即该家族的优秀代表。三人当中的赵耀、赵焕均有进士功名,且系朝中显宦。赵耀生前官至巡抚保定右佥都御史,去世后累赠兵部尚书;赵焕生前则曾任刑部、吏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子少保。
本文所要介绍的联姻案例中的男主人公,即东莱三凤中赵耀之孙赵士宽。关于其家族出身,名士顾炎武为之撰写的《赵士宽传》中清晰写道:“公字汝良,菉斐其别号,东莱人。侍御公印昌,其父;督抚公耀,其大父;太宰公焕,其从大父也。”(注:文中提到的“侍御公印昌”,即赵耀之子、赵士宽之父赵印昌,其亦为进士出身,曾选授御史。)
作为名门子弟,赵士宽长大后,遵循惯例迎娶了一位大家闺秀。其妻子具体姓崔,系平度州籍贡生崔偕的女儿。限于资料,笔者暂不知崔偕的详细谱系,但推测应属昌里崔氏。昌里崔氏历史悠久,金元时期就出现过名人(如元代昭武将军崔世荣),明清时期亦科举兴盛,同样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或许有细心的朋友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就家族整体地位来说,东莱赵氏与平度崔氏可谓相仿;但就个人而言,赵士宽的父亲赵印昌为进士,崔氏的父亲崔偕只是一名贡生,两者的功名有所差距,似乎并不完全般配。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门当户对系大面上的原则,在实践中,人们还有着“高嫁低娶”的习惯,即所谓“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按照这一习惯,进士之子娶贡生之女,亦属合理。
其二,功名上的差距,可以通过感情来弥补。这里所说的感情,并非男女间的爱情,而是双方长辈间的交情。查询史料可知,崔偕虽是平度州人,但却是莱州府学贡生。换句话说,女方的父亲曾长期在莱州府城(掖县城)学习,在此期间,他很有可能与男方的父亲或其他长辈结下较深的情谊,为后来成为儿女亲家打下良好基础。
受儒家传统影响,赵士宽颇有“忠君爱国”信念。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之乱爆发,莱州城遭到叛军围攻长达半年。在此期间,赵士宽积极参与守城,并在事后得到了明廷的褒奖。
由于祖上有荫,且自身守城有功,赵士宽虽然没有取得太高功名(官生),但也得以入仕为官,被任命为凤阳府通判。
彼时,明廷已深处内忧外患当中。在外,关外的后金(清)政权咄咄逼人;在内,李自成、张献忠麾下的农民军辗转纵横。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一支农民军逼近凤阳府辖下的颍州。身为府通判的赵士宽闻讯,随即挺身入危城参与防御。
对此,《明季北略》记载道:“赵士宽,字汝良,山东莱州府掖县人,以官生为凤阳通判。时(崇祯八年正月)适往寿州,闻贼犯颍,一日夜驰三百里,归颍城守,甫入而围合。”
虽然赵士宽忠于职守,但无奈城内人心涣散,加之众寡不敌,颍州最终陷落。见局面无法挽回,赵士宽为明朝尽节,以身投水而死,时年四十三岁。当时同在颍州城内的妻子崔氏及两个女儿,也随之登楼自焚——东莱赵氏与平度崔氏之间的这桩联姻,结局可谓悲壮。
明廷得知颍州情形后,下诏予以赵士宽夫妇恤典,赵士宽获赠“光禄寺丞”,崔氏获赠“安人”。名士顾炎武则为之撰写了传记,这桩婚姻也得以名垂青史。(注:根据清代《掖县志》的记载,赵士宽的墓址在城北二里。经过历史变迁,现应已难寻旧貌。)
(本文作者:隋翔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