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断代谜:宋真宗之后,为啥皇帝集体“不敢”登泰山了?
提到泰山封禅,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这些大佬的名字立马蹦出来——那可是古代皇帝的“顶级KPI”,得有平定天下、国泰民安的硬功绩,才敢去山顶跟老天爷“汇报工作”。可你发现没?自从宋真宗赵恒在泰山折腾了一圈后,往后近千年,甭管是朱元璋、康熙这样的狠角色,还是乾隆这样爱搞“十全武功”的主儿,愣是没一个敢再去封禅。这泰山到底咋了?难道宋真宗给后来的皇帝挖了坑,还是封禅这事儿突然就“不香”了?要搞懂这事儿,得先说说封禅的“准入门槛”有多高。在宋真宗之前,能去泰山封禅的皇帝,那都是“硬茬子”:秦始皇扫六合统天下,够格;汉武帝打跑匈奴拓疆域,够格;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也够格。简单说,封禅得满足两个条件:要么有“旷世武功”,要么有“太平盛世”,缺一个都不好意思跟老天爷打招呼。可到了宋真宗这儿,情况就变了——他既没打过大胜仗,也没搞出啥盛世,反而跟辽国签了个“澶渊之盟”,每年要给人送钱。就这成绩,他居然也想去泰山封禅,这不是硬凑KPI吗?
为了圆封禅梦,宋真宗还玩起了“造假”套路。先是说自己梦见“神仙下凡”,给了他一本“天书”,里面写满了表扬他的话;接着又拉着大臣们演“双簧”,让大家集体上奏“劝进”,说这是“天意”要他去封禅。为了把戏做足,他还特意把封禅的流程搞得比前面的皇帝还隆重,花了几百万两银子,又是修祭坛又是搞仪仗,折腾了大半个月。可明眼人都知道,这都是他自导自演的“骗局”——辽国还在边境虎视眈眈,国内百姓赋税也不轻,哪来的“天意”和“盛世”?这下可好,原本高大上的封禅,愣是被他搞成了“自欺欺人的闹剧”。
宋真宗这一闹,直接把封禅的“含金量”给拉到了谷底。往后的皇帝一看:好家伙,连“澶渊之盟”的皇帝都能封禅,那这事儿还有啥稀罕的?要是自己再去,岂不是跟他平起平坐了?比如明朝的朱元璋,出身草根却推翻了元朝,一统天下,论功绩比宋真宗强十倍,可他一想到封禅被宋真宗“玩坏了”,就直接说“封禅非古制,徒费民力”,干脆把这规矩给废了。清朝的康熙、乾隆也一样,他们虽然经常去泰山祭拜,却坚决不提“封禅”二字——乾隆还特意在泰山题诗,暗讽宋真宗“矫诬(造假)讵可攀”,意思是“我才不跟那家伙学呢”。
除了宋真宗“拉低门槛”,还有个更现实的原因:后来的皇帝,实在“凑不齐”封禅的条件。宋朝之后,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皇帝更看重“草原传统”,对汉人的封禅仪式没兴趣;明朝中后期,要么有倭寇骚扰,要么有宦官专权,连“太平”都算不上,更别说“盛世”了;清朝虽然有“康乾盛世”,但康熙年间有三藩之乱,乾隆后期又有白莲教起义,始终没达到“天下无战事、百姓皆富足”的封禅标准。再加上封禅要花海量的钱——汉武帝封禅一次,就花光了国库三年的收入,后来的皇帝要么没这财力,要么怕被人骂“劳民伤财”,自然就不想碰这烫手山芋了。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皇帝们的“自我宣传方式”也变了。以前靠封禅告诉老天爷“我做得好”,后来改成了修史书、建宫殿、下江南——比如乾隆六下江南,走到哪儿都要题诗留字,其实跟封禅的目的差不多,都是想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功绩,但成本更低、更灵活,还不会被人拿“宋真宗”当把柄。久而久之,封禅这一“古老仪式”,就慢慢被丢进了历史的角落。
现在再回头看,宋真宗当年为了“面子”硬搞封禅,反而成了“封禅终结者”。他大概没料到,自己费尽心机想跟秦始皇、汉武帝平起平坐,最后却成了后来皇帝的“反面教材”——只要一提封禅,大家就会说“别学宋真宗搞造假啊”。泰山还是那座泰山,可封禅的“光环”,早就被宋真宗那波操作给彻底打碎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