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吃庄稼被扣?能言善辩的子贡要不来,为什么马夫一句话搞定!
有一句话怎么说?本事大不如不贪上事。
一、孔子被扣押的马是怎么要回来的?
春秋那阵子,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有一天,走到半道想歇口气,刚把马车停路边,拉车的马突然挣脱缰绳,一头扎进旁边的庄稼地,咔咔啃起了麦苗。种地的农夫一看这可是全家的口粮,哪能让牲口给糟蹋了,冲上去就把马扣住了。
这时号称“辩论界顶流”的子贡说:大家不要担心,我现在就把马牵回来。说罢潇潇洒洒走向农夫,等他来到农夫跟前,立马开启 “掉书袋模式”:“吾师孔丘,周游四方传仁义之道,今马偶食君之稼,望君体察,予以归还。” 农夫听得眉头直皱,心里犯嘀咕:“这二傻子是谁?” 当场翻了个白眼:“少整这些没用的,马吃了我的苗,就别想轻易牵走!” 子贡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了:“你跟种地的讲《诗经》,就好比给蚊子唱京剧,它能听懂吗?” 转头喊来马夫:“还是你去试试吧。” 马夫挽着裤腿就往田里走,往农夫身边一蹲,先递了根草烟,指着地里的苗说:“老哥,您这庄稼长得真不赖!咱也不是外人,您不在东海种地,我不在西海赶路,这马哪分得清哪块地是您的?它饿急了嘴馋,也是个糊涂蛋不是?”
农夫一听这话,气先消了一半:“这话我爱听!早这么说不就完了?” 马夫趁热打铁:“回头我让先生多赔您些粮食,您看行不?” 农夫大手一挥,当场解开缰绳说:“看你是个实在人!,算了,下次注意” 没一会儿,马夫就牵着马悠哉悠哉地回来了。
二、沟通不到位,明明是一个“学霸“,偏偏活出个“熊样”。
其实这种 “学霸沟通翻车” 的事儿,古今都不少见。明朝有个叫茹太素的官员,给朱元璋写奏折,一万七千字的长文,朱元璋看到六千字还没找着重点,气得把奏折摔地上,派人把他拖来打了一顿。后把奏折精简到五百字,朱元璋一眼就看明白了:“早这么写,能挨这顿揍?”
三、不要成为职场中的“沟通刺客”。
现代职场里的 “沟通刺客” 也一抓一大把。我朋友公司来了个实习生,领导让他 “把项目数据整理下”,他熬夜把数据做成了带动画的 PPT,花里胡哨的,结果领导要的是 “分维度对比表”。实习生委屈坏了:“你没说要表格啊!” 这就是典型的 “自说自话”,没 get 到对方的真实需求。
四、生活中的“乌龙”
生活里的沟通乌龙就更搞笑了。我邻居小两口,妻子让丈夫 “买两斤苹果,要是看见西瓜,就买一个”。结果丈夫没看见西瓜,真就买了一个苹果回来。妻子气笑了:“我是让你买两斤苹果,顺便看看有没有西瓜,有就买个西瓜!” 你看,话没说明白,误会就来了。但要是像我妈那样,想让我爸洗碗,不说 “你咋不干活”,而是说 “老头子,你洗碗比我干净,洗完我给你切盘西瓜”,我爸立马就乐呵呵地进厨房了。
五、沟通秘诀:不是 “你想说啥”,而是 “对方能听懂啥”。
说到底,子贡和马夫的对比早就把沟通的秘诀说透了:不是 “你想说啥”,而是 “对方能听懂啥”。就像给我奶奶讲手机用法,不能说 “点 APP 进设置”,得说 “按这个绿图标,再点那个写着‘设置’的大按钮”;给小孩讲数学题,不能说 “用勾股定理”,得说 “咱们算算这个小房子的屋顶多长”。
六、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才是真的会说话。
孔子后来总结得特精辟:“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去说服人,就好比请野兽吃祭祀的供品,让飞鸟听高雅的音乐,纯属白费力气!” 所以啊,别总觉得 “会说话” 是耍滑头,这其实是门大学问。话聊对了,被扣的马能要回来,工作能搞定,家庭能和睦;话聊错了,轻则闹笑话,重则误大事。下次再有人跟你吹 “我口才天下第一”,你就给他讲讲子贡要马的故事 —— 毕竟,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才是真的会说话,对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