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01:04

当人生的路走得不顺时,要学曹操停下来思考,调整自己去等待时机


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人生选择的事情大概率不会一开始就正确、见到成效,不断的碰壁、深不见底的迷惘,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我彷徨,甚至是不安……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赶快停下来审视自己,究竟是自身出了什么问题呢?还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出了问题?想明白再赶路,其实比盲目的、勤奋的、不顾一切的随波逐流更容易有效果。

这一点,曹操就做得相当好。
古人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可曹操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反思自己,才有了成熟的迹象。他回想自己的那些年,明明满腔热血、志存高远地在追求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什么每一件事的最终结果都是需要老爹去帮自己擦屁股呢?他终于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世方式出了问题,为了不继续给家里添麻烦,他辞去了东郡太守之职,回到洛阳当了一段时间议郎后,因为看不得朝廷的政治腐败,干脆辞职归田去享受富二代的生活了。眼不见为净嘛,顺便趁这段清闲时光,好好反思和总结自己之前的人生。
曹操这段隐居生活是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存在,但这恰恰是曹操彻底蜕变的开始。武林高手在武学上的突破往往都会安排闭关修炼的情节,就是在表达这个意思。

188年,也就是东汉崩盘的前一年,其实士族集团就想趁着皇权不振的机会推翻汉灵帝,重塑东汉政治新秩序。士族圈子中有朋友找到了曹操,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暗中联络各地豪杰,准备废黜汉灵帝,另立宗室合肥侯,邀请曹操加盟入伙。
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没有那么浮躁了,他非常理性地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这事不能干,要是真的整出来啥事了,就算是他爹也不一定能摆平。再说,这个黑暗组织一上来就是搞武装造反的事情,它的下限是什么呢?咱犯不着跟你们一帮亡命之徒搅合在一起。
果不其然,这帮阴谋家的计划被粉碎了,冀州刺史王芬自杀当掩护,保全了其他革命同志。

这年八月,汉灵帝组建了“西园八军”,又把赋闲在家的曹操征调到朝廷当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属于实权核心军事岗,相当于直属于皇权管理的八大独立团中的一个团长。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跟大家交代一下!
第一个就是本来在家隐居的曹操为什么突然又愿意入朝为官了呢?因为他爹不久前在太尉的位置上被罢官了,他们家族在朝中是不能没有人的。没有人,信息就不灵通、人脉关系也会慢慢中断了,你的仇家、政敌就有各种机会对你下黑手。尤其是曹家长时间脚踏宦官和士族两只船,哪一方势力都有可能拉拢你,也有可能打击你。按照曹操前些年满世界得罪人的情况,宦官集团大概率会趁他们家朝中无人而对他实施打击报复的。这种事情,东晋名臣谢安入仕也是如此,玩归玩,家族在朝堂是必须要有人占位置的。

第二个就是一直不怎么庙堂之上那帮人喜欢的曹操为什么突然能拿到西园八军核心干部这样的关键实权岗呢?一方面自然是他爹帮他打点运作了一下,另一方面也是他这么多年玩命地讨好士族集团的回报。大将军何进出身寒微,所以需要积攒声望来打点门面,像袁绍、刘表、荀攸这帮名士们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何进班子的,曹操也是这样被士大夫互相举荐、何进高风格破格提拔上去的。
自古以来,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曹操这么多年拼了命在申请加入士族圈层,给他们家带来无穷无尽的大麻烦,但也不是没有回报,回报就是很多士族大佬开始真心接纳了这个精神小伙。曹操这个小伙子还是不错的,至少是可以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哈。

士族圈对一个人的认可在当时有多么重要,可能很多人对此没有概念。这么说吧,当时的官僚制度是“征辟察举制”,要想入仕,要么就是大领导、老干部直接提携,要么就是你走“学术路线”被大咖推荐入仕,跟今天的选调生一样的。那么,评定一个人是否具备选调资格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呢?不就是学术圈也就是士族圈手里吗?那些大导师、大名士往往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咖位。
咱举个例子哈,咱们现在一些企业和单位要搞项目成果评定,这个行业的一个院士、泰斗是不是说你的成果是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领先水平或者国内一流水平,你们就被“盖棺定论”了?别不服,权威就是权威,他们说你狗熊你就大概率会被贴上狗熊的标签,他们说你是英雄只要你不是烂泥扶不上墙就可以轻松当英雄。

这里跟还在上学的朋友们说一下哈,研究生、博士生那样的高专深学习阶段,选对自己的导师、跟自己的导师搞好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大家不要觉得只要自己把学习搞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背后那些人才鉴定、工作引荐、项目培养之类的事情,没有你的导师当你引路人,光靠你们自己会非常艰难的。
大家也别埋怨社会太不公平、知识分子爱搞圈子文化,这种事情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比如人才鉴定这种事情,是不是只有那些识货的专业大咖才干得了?你让张让那帮宦官去为国家选士,那不得立马乱套?他们自己都管不好一个村,能鉴别出来你是治国之才、治郡之才或者只能当个县衙小吏?那个时候还有没有科举制呀,没法用考卷来公平测试呀;更没有现在的考公制度,行政能力测试、申论能力测试,再加上面试、政审、体检这一套流程下来,基本上大差不差。那个时候,只有士族集团能干这种事情,人家是当之无愧的权威嘛!

说点非常好玩的事情哈,咱们今天不是有这个点评榜、那个排行榜,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跟咱们老祖宗学的。尤其是武侠小说中,什么“四奇”、“五绝”、“胭脂榜”等,都是那个意思。就是搞个行业内部排名来抬高社会影响力嘛!当时的士族圈早就这么玩了,什么“八龙”、“八骏”的头衔,那走出去是相当拉风的,那是权威机构认知过的名牌产品,必须吃香……
现在知道曹操为什么要豁出去讨好士族集团了吧?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位大佬,点评点评我呗,你们给我认证一下,我以后在官场就属于免检产品了……咱们去看咱们今天的生意场中,这种玩法已经相当普遍了,但因为那些专家、大咖、明星代言人经常翻车,所以反而没有古代那么健康了。

曹操跪舔了这么多年,哪些士族大咖给他评点过呢?
第一个是时任尚书令的桥玄,他是这么评价过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啥意思呢?济世安民就看好曹操的意思,顶级评价。这广告要是进行社会投放,曹操的声望不得咔咔往上涨呀。尚书令桥玄看中的人绝对靠谱!
第二个是南阳名士何颙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大家注意哈,何颙这位名士是直接说汉室将亡了的,说明他和他的家族大概率是党锢之祸的深度受害者,不然不至于这样口出狂言。何颙这种广告语是不适合社会公开投放的,只适合士族圈内部流通,但同样是对曹操进行了顶级评价。

第三个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版本,天下士族的顶级评委汝南许劭(三公世家)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一开始不愿意点评曹操,最后看到曹操这小子比较上道,最后说了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是《三国志》的记载,在《后汉书》中则说的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其实这两个版本,我个人更相信《后汉书》的版本。不管是哪个版本,正史中都是说曹操是乱世之英雄的。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加工成了“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最后让曹操以“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

回到主线剧情上来,曹操再次入京为官之后,天下没多久就大乱了,他的好大哥袁绍经过一系列幕后策划和算计,彻底清算了外戚和宦官两座大山,但还没来得及吸收胜利果实,就被不讲武德的地方军阀董卓抢走了胜利果实。
董卓在洛阳站稳脚跟之后,其实一开始还是比较看重曹操的,想留曹操在做自己的骁骑校尉。但是曹操肯定是看不上董卓的大老粗的,给一个没文化的地方军阀当马仔,我曹操丢不起这个人,我是当大汉征西将军的有志青年。于是,直接潜逃回家了。

这里又必须要说清楚一个事情,《三国演义》中说曹操热血沸腾,拿着什么七星刀就要去行刺董卓,然后被董卓发现了,脑筋急转弯,说自己是来献刀的,出去之后就撒丫子跑了。这是给曹操加戏哈,主要是体现早期曹操的热血和机智。真实历史中,刺杀董卓的是越骑校尉伍孚,最后被乱剑刺死。曹操这种人是一心要搞大事的,是舍不得自己去当死士的。

曹操逃出洛阳之后,在成皋发生了著名的“吕伯奢事件”,曹操遇到了熟人吕伯奢一家,然后曹操怕泄露行踪把人家一家子都杀了。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衍生出了曹操的经典名言“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让曹操的奸雄形象跃然纸上。但在《魏书》、《世说新语》、《孙盛杂记》各有异同,同的是曹操肯定是杀人了,异的是曹操杀人动机一样。综合比较一下,个人觉得《世说新语》的可信度更高一点。《魏书》中说是曹操发现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想谋财害命,才防卫过当杀人的;《孙盛杂记》里则是跟《三国演义》里说得差不多。(曹操不会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那样没觉悟的话的)
《世说新语》: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总而言之,文化人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要参考性地去阅读。

后来,曹操跑到中牟时,董卓的通缉令也追上来了,当地官府还真把曹操给抓了,但被当地功曹(功曹是地方豪强的标配岗位哈)给放了。
然后曹操回到老家谯县,就开始散家财招募当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准备搞事情了。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这件事的描述也是值得怀疑的,他说曹操从洛阳逃出来后,就直接留在陈留搞事了。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曹操到了中牟时就是人尽皆知的通缉犯了,这个时候他的好哥们张邈也没有到陈留当太守,他靠什么在陈留起事呢?另外他是逃到陈留的,哪来的散家财?难道他在陈留也有很多产业吗?最为关键的是,曹操起事时,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一大帮自家人都出场了,这帮人都是曹操写信从老家谯县召唤到陈留的吗?当时天下还没彻底乱套,曹家、夏侯家带着一帮黑社会成员跨省从谯县去陈留筹备反革命活动,可能吗?
其实真实的情况就是曹操直接潜逃回了老家,然后组织兄弟们准备讨伐董卓。

但是,不好意思,孟德同学,你再次冒头冒早了。谯县是豫州牧的治所,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咋这么容易乱套呢?豫州本来就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所以在谯县,政府军的储备力量是相当强的,防备力度也是非常大的,咋能轻易让你曹操闹腾起来呢?
此时的豫州牧是黄琬,这几年靠着全力清剿黄巾余孽而成为著名的大汉忠臣代表。按照常理,回家准备搞事的曹操和“大汉忠臣”黄琬是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的,首先大家都有清君侧的意愿嘛,其次黄琬当年跟陈藩是好朋友,受党锢之祸的牵连,被打压了快20年了。后来是因为黄巾起义爆发才重新启用了他,而曹操之前为陈藩等党人击鼓鸣冤过,这是一个战壕的同志呀。
可还是那个困扰曹操一生,甚至曹魏一朝的问题,你曹操虽然积极向士族集团投诚示好了,但真的所有的士族阶级都会看得起你吗?阶级壁垒不是这么好破除的!

于黄琬而言,朝廷那帮乱七八糟的事情,咱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局势会怎么演变还不好说。但你们曹家不行了,曹嵩倒台了、曹操成了通缉犯,这些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你小子敢在我的地盘搞武装反革命行动,对我尊重吗?当初你爹曹嵩尚在位的时候,你小子在谯县横着走,在我面前得瑟,我也不敢把你怎么样。但如今你还敢给我惹事,看我不抽你?
黄琬随即对曹操展开了极其残酷的武装镇压,曹家大将曹真的父亲就死在这段时间内的黄琬镇压行动中。
《三国志》: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
曹操后面为啥把曹真当亲儿子一样培养,能上岗了就往方面军总司令的位置上放?因为人家老爹在曹操刚准备创业的时候就用生命在前面开路呀!再加上他们本就是一家人,所以曹真对曹操来讲,跟亲儿子有什么区别呢?

然后又到了历史吊诡时刻,因为按照这样的节奏下去,曹操在老家要不了多久就会被黄琬收拾成一个历史过客了。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董卓在关键时刻把黄琬调回中央当司空去了,直接给喘不过气来的曹操解压了。
另外,董卓还要死不死地给各位士族成员封官,并把他们外放到地方当官,整个洛阳的外围市场全被这货给激活了。189年年底,讨董联盟就成立了,曹操也算顺利找到了组织和方向了。但是大家要注意哈,曹操此时还有一个致命的BUG,那就是他已经没有了官方身份。这事再次让他走了不少弯路。
不管怎么说,大半辈子都在横冲直撞的曹操,终于在他35岁的时候大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赛道。这是可喜可贺的!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向曹操学习,年轻的时候,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去勇闯天涯,这可能不合理,但问题不大,输了我认就行了。但是屡屡碰壁之后,要学会对自己进行阶段性反思,不能让自己的亏白吃了。吃亏不是福,吃亏之后有长进才是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人生的路走得不顺时,要学曹操停下来思考,调整自己去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