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最被“埋没”的7位人才,把他们放一起可一统天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读三国,如果眼睛总是盯着诸葛亮、曹操、周瑜这些光芒万丈的明星,会发现他们的故事早就被讲烂了。但其实还有不少真正有本事的人,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才华被时代埋没了,或者被后世的我们给大大低估了。被“老板”耽误的超级战略家最先出场的这位,堪称三国初期最被低估的战略规划师,他叫陈登。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顶多记得他是个帮过吕布又帮过曹操的徐州地方官。但你要是仔细去翻《三国志》和他的一些事迹,你会吓一跳。
陈登这个人很会识人。早在刘备还四处寄人篱下、像个流浪将军的时候,陈登就一眼看出他不是凡人,公开说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拼命鼓动他的老上级陶谦把徐州托付给刘备。
你看后来刘备的成就,就知道陈登看人有多准。这还不算,他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判断也非常清晰。他表面上依附曹操,但内心有自己的盘算,他一直想干嘛?他想吞并江南,以长江为界,跟北方的曹操划江而治,自己干一番事业。
可惜,他死得太早,三十九岁就没了。他的老板曹操,虽然欣赏他,但更多的是把他当成一个治理地方、稳定东南的能手来用,并没有真正给他一个平台,去全面施展他吞并江南的宏大战略。
曹操手下的核心谋士团已经太拥挤了,郭嘉、荀彧、荀攸这些牛人都在,陈登的战略思想就没能成为主流。
你说要是有一个绝对信任他的主公,给他足够的资源和权力,让他放手去经营东南,整个三国的格局可能从一开始就不一样了。
一位被联盟困住的天才说完南方的战略家,咱们把目光转向北疆。这里有一位守护神级别的将领,他叫田豫。田豫的人生很有意思,他最早是跟着刘备混的,刘备去做豫州刺史,他因为母亲年老要回家赡养,就跟刘备分开了,这才阴差阳错地到了曹操的阵营。
田豫真正的舞台,不在中原的内战,而在广阔的北方边境。
曹操把他派去对付北方的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田豫在这里简直就像开了挂。他太了解这些游牧民族的习性和战术了,能用计谋的时候绝不死磕,能分化瓦解的时候绝不硬打。
他经常用很少的兵力,就把那些来去如风的胡人骑兵治得服服帖帖,稳住了曹操整个北方的防线。
但因为他的能力太专精于对外,而曹操集团的核心战略一直是对内平定中原,主要精力都用在打刘备、灭吕布、战袁绍、征孙权这些事上。
所以田豫就像一颗专门用来镇守北门的钉子,虽然钉得牢不可破,功劳极大,但也因此无法进入中央,去参与更核心的军事决策和统一战争。
一位被忠诚绑架的统帅接下来这位,是公认的练兵和攻坚天才,他叫高顺。
提到高顺,就不得不提他的陷阵营,这支七百人的部队,盔甲兵器都整整齐齐,作战时冲锋陷阵,简直是三国时代的特种部队,攻无不克。
高顺这个人,不但业务能力极强,人品还特别好,不喝酒,不收礼,清白正直,是一个完美军人的形象。他跟着吕布,屡立战功,甚至多次在吕布脑子犯糊涂的时候直言进谏。但你知道他的悲剧在哪里吗?他的悲剧就是跟错了老板。
吕布这个人,勇猛是勇猛,但疑心病重,耳根子软,还喜欢亲自冲杀,缺乏大战略观。他既依赖高顺的能力,又害怕高顺的威望太高,所以经常打仗前让高顺带兵,打完了就把兵权收回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
这就很难受了。一个史上顶级的冲锋陷阵的专家,手里最锋利的矛,却被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主公来回拿捏,无法持续发挥价值。最后下邳城破,高顺和吕布一起被曹操俘虏。
面对曹操,高顺一言不发,从容就义,他的忠诚,最终献给了那个并不完全信任他的主公。假如高顺能在一个知人善任、充分授权的主公手下,比如早期的曹操或孙权,让他单独统领一支精锐军团,专门负责啃硬骨头、打硬仗,那他在统一战争中的价值,绝对不亚于张辽、张郃这些名将。
稳健的运营大师除了诸葛亮,五虎上将,还有没有被我们忽略的大才?有的,比如王平。对,就是那个街亭之战时,苦劝马谡不要上山扎营的那个副将王平。马谡坏了诸葛亮的大事,全军溃败,唯独王平率领本部千人,鸣鼓自守,从容撤退,显得格外显眼。
王平出身很低,从小在军队里长大,不认识几个字,但他实践经验极其丰富,尤其擅长山地作战和扎营布防。在后来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中,王平多次承担起守卫汉中咽喉重地的任务。
特别是一次,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十几万大军进攻汉中,当时王平手里的兵很少,很多将领都吓坏了,主张放弃关隘,退守城内。但王平力排众议,认为应该前出据险而守,等待援军。
结果证明他是对的,他的防御部署让曹爽大军寸步难行,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兵。
东吴的“经济学家”东吴那边,也有被严重低估的人。大家熟知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大都督”,但有一个人,他的贡献一点不比他们小,但他管的事不那么炫酷,所以容易被忽略,他叫是仪。
是仪是东吴的三朝元老,从孙权接手江东开始,就一直跟着他。但他不像都督们那样去前线指挥千军万马,他干嘛呢?他主要帮孙权管钱、管粮、管户籍。打仗就是打钱打粮,孙权之所以能在江东站稳脚跟,一次次抵抗住曹操的进攻,甚至后来有资本去争夺荆州,离不开是仪在后面精打细算,保障后勤。
他这个人极其清廉,公私分明,孙权想给他盖个大点的房子,他都不要,说够住就行。他修订东吴的法律条文,整顿官场风气,做的事情非常基础,但又至关重要。
曹魏的“关键先生”现在我们把一位曹魏的谋士,他叫刘晔。刘晔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身份高贵,而且智商超群。他是曹操身边非常重要的谋士之一,贡献过很多关键性的计策。
比如最早劝曹操打汉中张鲁的是他,后来司马懿劝曹操趁刘备刚取西川、立足未稳去攻打蜀地,刘晔也是支持的。你看,他的战略眼光非常超前。
但刘晔的处境很尴尬。他是汉室宗亲,却待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氏阵营里,这个身份本身就有点敏感,让他没法完全放开手脚。而且他的很多计策,太激进、太有远见了,比如曹操拿下汉中后,他力主趁胜进攻益州的刘备,说刘备刚刚拿下西川,人心还没归附,现在不打,以后就是心腹大患。
结果曹操来了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没听他的,错过了可能统一西南的最佳时机。
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想迁都,又是刘晔和司马懿一起劝阻,并提出联合孙权对付关羽的奇谋,这才有了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亡的后话。
神秘的“外交魔术师”最后这位,比较神秘,但他的作用非常独特,他叫伊籍。伊籍是刘备集团早期的老人,但他最出色的不是内政,也不是军事,而是外交和急智。刘备去东吴娶孙尚香,那是著名的“狼窝”,身边带的主要谋士就是伊籍。
他和孙权周旋,应对自如。后来刘备入川,留诸葛亮、关羽、张飞守荆州,带在身边的文官首席是谁?就是伊籍。他跟着刘备到了益州,又承担起和刘璋集团打交道的重要任务。
伊籍这个人,反应快,口才好,情商高,特别擅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进行沟通和协调。他相当于刘备的首席外交官和危机处理专家。在刘备集团从一个流浪军团到占据荆益两州的关键扩张期,伊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但正因为他的工作高度敏感且多在幕后,所以他的事迹在史书上记载得很零散,远不如庞统、法正这些谋士出名。
结语如果这七个人真的能在一个英明的主公手下组成一个团队,那会是什么光景?
陈登来做总参谋长,制定鲸吞天下的宏观战略。刘晔做他的副手,负责提供各种奇袭和冒险的进攻方案。高顺负责统领最精锐的突击兵团,专门打硬仗,攻城拔寨。
田豫负责镇守和经营北方大后方,防御胡人,保证侧翼安全。王平则负责守卫核心根据地,打造一个铁桶般的防御体系。是仪来做大总管,负责整个势力的钱粮、后勤和内部治理,保证前方无后顾之忧。
而伊籍,则不断穿梭于其他势力之间,或联盟,或迷惑,或离间,为整个战略创造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你看,这个班子,战略、奇谋、强攻、防守、边防、内政、外交,所有核心要素全部配齐了,而且都是顶配!他们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个团队既有开拓的锋芒,又有守成的稳重;既能打出雷霆万钧的攻势,又能构建固若金汤的防御;既能治理好内部,又能处理好外部关系。
他们缺的,或许只是一个像刘邦那样,能够识别出他们所有人的价值,并能把他们完美粘合在一起、绝对信任他们的主公。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这些能人散落在魏、蜀、吴三家,他们的才华也因为时代和命运的捉弄,没能完全绽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