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22:15

中国首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阜新:巨型矿坑旁,藏着怎样的今与昔?

辽宁阜新的地图上,藏着一个震撼的标识——长4公里、宽2公里、深350米的海州露天矿坑,它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也让阜新成了“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的代名词。如今这座城市怎么样了?

关于“第一个”的名号,其实有段小争议:2001年阜新被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2008年又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有人说,老冷湖、老玉门比它更早枯竭,只是因转型意义不大被废弃,阜新是“首个转型试点”而非“首个枯竭城市”。但无论如何,这两个“第一”足以说明其资源枯竭的严重性。

阜新的故事远不止煤矿。明清时这里是蒙古族聚居区,藏传佛教遗迹遍布:阜蒙县王府镇的清代王府仅剩一块影壁,近年正在重建;瑞应寺作为当地藏传佛教中心,不仅是阜新市佛教协会驻地,其斋堂的“喇嘛炖肉”更是地道名吃;还有海棠山、海州庙(现装修中),都藏着城市的文化底色。
煤矿真正改写了阜新的命运。清末发现煤矿后,这里成了东北重要的煤炭基地,战略地位凸显——当地司机说,当年日本人曾在煤矿要道设炮楼,如今市区的转盘(如解放广场),就有说法是在炮楼旧址改建。依托煤矿,阜新诞生了大批国营工厂,城南街道工业园区曾热火朝天,如今虽破败,却因“废土风”成了独特景致,画风被调侃“太贾科长”。

但别被“资源枯竭”的标签骗了:阜新中心城区夜晚依旧繁华,当地老牌冷饮店“新华冷饮”一到晚上人满为患,完全没有“萧条”的刻板印象。作为地级市,再加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加持,它的市中心和普通城市并无二致,并非处处是废土景象。
从因煤而兴,到因煤枯竭转型,阜新走过了特殊的历程。你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印象,是否被“废土风”固化了?如果去阜新,你更想看看海州矿坑的历史痕迹,还是尝尝瑞应寺的喇嘛炖肉?来评论区聊聊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首个资源枯竭转型城市阜新:巨型矿坑旁,藏着怎样的今与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