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17:18

王勃送给友人的这首诗,仅有短短两句,却是他27岁短暂一生的预兆

公元676年,那位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去世了。
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但是却极为精彩。他登上过最高的山峰,也去过最深的山谷,最后还溺死在了大海之中。
不过,王勃的死可能并非偶然,他的一首诗暴露了他的内心——那里有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从高山跌落王勃年幼之时,便已经表现出了不俗的才华,像是六岁作诗,七岁写文章这种事,在王勃眼里只能算是“稀松平常”。
王勃九岁的时候开始读《汉书》,而且还是颜师古注解版。
但是别人看一遍汉书,只能是略懂其大意,而王勃看一遍,直接开始给颜师古挑错。

王勃将颜师古的错误总结在一起,还写了一本名叫《指瑕》的书,这本书足足有十卷。
这还只是九岁的王勃,而十岁时他熟读了《六经》。
十二到十四岁的时候,王勃跟随老师曹元去了长安,开始在长安学习医术,学了《易经》《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著。

王勃只用十年的时间,便走完了别人一辈子都难以走通的路。
他十六岁那年,又在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朝散郎”。
在此之前,王勃还通过李常伯为唐高宗李治献上了一篇文章,得到了李治的赞赏。

王勃高中之后,李治又亲自在大殿上面试他,王勃立马写下一篇《乾元殿颂》,惊得朝上官员交口称赞。
李治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更是称王勃为“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是不易,可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还是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令李治高兴不已。

但是李治觉得,王勃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当官不一定行,他还是比较适合搞学问。
于是,李治便将李治安排到了沛王李贤的府上。
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由于他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李治的喜爱。

王勃被调到李贤府上担任太子侍读时,心里还很高兴,殊不知他的噩梦即将开始。
李贤他们这些皇子并不是爱读书的人,他们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游戏”。
但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游戏可以玩,无非就是看看戏,听听曲,斗斗鸡……

这天,李贤与弟弟李显约好了斗鸡,李贤让王勃想办法涨涨气势,于是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檄文就是打仗前的废话,一般都是写给人的,写给鸡的也是第一次见。
这虽然是一篇玩闹性质的文章,但是李治却认为王勃有问题。

李治心想:我让你王勃去沛王府上是让你教他读书,你怎么也跟着他们胡闹起来了?而且你写这种文章,这不是有意在激化两人之间的矛盾吗?
王勃并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知道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哪里有问题,总之李治亲自下令,将他逐出了长安……

从深谷崛起王勃被逐出长安后,去四川玩了一圈,之后便打算回老家找点事做。
他回到老家后,收到了一位朋友给他寄来的信。这位朋友当时担任过虢州司法,他写信来是为了邀请王勃到虢州去当官。
虢州草药资源丰富,而王勃又学过医术,精通草药,故而邀请王勃前去辨别。

王勃心想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出去找点事做,于是王勃就去了虢州,当了一个虢州参军。王勃以为自己躲到虢州来就没事了,但是霉运还是找上了他。
他手下有个叫曹达的下属,犯了大罪,官府一直在找他,但是他却躲到了王勃的家里。

曹达威胁王勃,要是敢去报官,自己就说王勃是同党,死也要把他拉下水。王勃害怕了,于是便帮了曹达一把,将他藏匿在了家中。
负责调查此案的人,正是王勃那位担任“虢州司法”的好友。出于对王勃的信任,这位朋友并没有搜查王勃的家。

王勃本以为这个曹达会尽快离开,但是他却赖在王勃家里了,弄得王勃很是被动。
而且现在王勃也不敢再去报官,因为他真的已经藏匿了罪犯,他报官也会坐牢的。
最后,王勃想出了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把曹达干掉。

王勃杀了曹达之后,以为事情终于结束了,但是他在藏匿尸体的时候,被人给发现了。
王勃本来可以没事的,但是现在却成了实打实的杀人凶手。
由于案情十分清晰,负责审案的官员直接就给王勃定了死罪,然后就将他送进了死牢等死……

但幸运的是,王勃被关进死牢之后不久,遇到了皇帝大赦天下,就连他们这些死牢里的人都可以获得自由之身。
于是,然后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王勃不用死了,也不用蹲大牢了。
就在王勃满心欢喜地回家之后,他却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父亲被贬了。

王老爷子本来也在朝中当官,虽然不在长安朝廷,但是距离长安也不远,是个很不错的地方。但那时因为王勃杀人这件事,王老爷子被牵连,被发配到交趾去当县令去了。
交趾就在现在的越南,唐朝的越南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而且非常落后,王老爷子去那边就是受罪。

王勃没想到,自己犯下的错,居然会牵扯到自己的父亲。像王勃这样的天才,是非常敏感的,有一点事就能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波动。
自从得知父亲被自己害了之后,王勃十分后悔,因此他打算交趾看望一下父亲,为此他连朝廷的任命都推掉了,他现在已无心做官。

大海与父亲不久之后,王勃从老家出发,一路南下,直奔交趾而去。
在路上的时候,王勃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他心中对父亲有愧,这种愧疚就是王勃坚持下去的理由。
而在南下的过程中,王勃也遇到了很多朋友,还遇到了很多事。

就比如他到洪州的时候,正好遇上当地的都督阎伯屿正在滕王阁举办宴会。
这次宴会的主题是阎伯屿的女婿,其实这就是一场阎伯屿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出风头,而量身定制的宴会。
宴会上,阎伯屿让女婿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文章,当作即兴写的念了出来,大展风采。

但是王勃可不给他留面子,当即也写了一篇即兴文章,这便是我们熟知的《滕王阁序》。
一开始阎伯屿还不服气,觉得这个毛头小子临时写的文章,怎么能与女婿打磨了好久的文章相比?
但是当他看过王勃这篇《滕王阁序》之后,立马就服了,甘拜下风。

后来王勃又偶遇了一位朋友,两人在一起玩了几天之后,最终还是要分别了。
但是在分别之前,王勃给了这位朋友一首诗,但是这首诗是“残诗”,还没有写完,只写了前两句,王勃说是不敢再往下写了。
pic/2utgohdju5j.jpg
这首诗叫《示知己》,内容为“客书同十奏,臣剑已三奔”。
这里用到了一个伍子胥被弃用三次的典故,再结合前文的“同十奏”,很明显王勃这是在发泄不满,也就是在埋怨皇帝。
可见这位朋友与王勃的关系很好,要不然这种要杀头的事怎么能随便说出口呢?
pic/sfj2eocgjqg.jpg
此时的王勃已经有点不对劲了,按理来说这种事真的不该对外人讲,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能说出来。
现在的皇帝已经成了挡在王勃前进之路上的高山,而且这座高山无法逾越。
王勃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到交趾看望了父亲,但是在返回中原的路上,王勃不明不白地掉进海里淹死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勃送给友人的这首诗,仅有短短两句,却是他27岁短暂一生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