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谜团:廖耀湘突然打彰武,到底在不在东野首长预料之内
电影《大决战》中,有这么一幕情节,即廖耀湘在攻占了彰武之后,得意洋洋的说,“东野的大动脉,被我切断了”。当消息传来后,东野司令部内的气氛却异常沉重,罗荣桓一度紧张到想找烟抽,刘亚楼则提出建议,要不要推迟锦州的总攻时间。
而东野首长,则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连串情节,传递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对廖耀湘攻占彰武的行动,东野不仅意外,并且颇有点猝不及防的意思。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廖耀湘此举,真的不在东野首长的预料之中吗?答案是并非如此。
一、为啥打彰武
廖耀湘打彰武,明显是违背了老蒋对他的命令的。
锦州被围之后,老蒋又一次飞抵沈阳,在对一众国军军官一通狠批之后,余怒未消的他又单独召见了廖耀湘。
老蒋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要廖耀湘兵出沈阳,去救援被东野主力包围的锦州。
其实对于这个任务,廖耀湘是拒绝的,早在锦州被围之前,他就不止一次的向卫立煌提出要早点撤走,以免到时候被困在东北。
但奈何老蒋根本不同意,而这次召见,又重申了救援锦州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廖耀湘再反对怕是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此只得先答应了下来。
紧接着在1948年10月3日,老蒋下达了任命通知,任命廖耀湘为国军“西进兵团”司令,负责指挥新3军、新1军、新6军以及49军、71军等部,出发锦州,救援范汉杰。
不过,在大军出发前,廖耀湘却打的是另外一个算盘,他并没有按照老蒋的要求,快速自北宁线南下去锦州。
因为在他看来,去救援锦州对自己恐怕凶多吉少,到时候别锦州没救成自己又陷了进去,但如果不去又不现实,老蒋正盯着呢,所以,必须想一个既能应付差事,还能不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主意。
在地图上扒拉一圈后,廖耀湘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便是彰武。
相对于锦州、沈阳、长春来说,彰武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在此时廖耀湘的眼里,彰武却大有用处。
为什么呢?很简单,彰武是东野的后勤基地之一,并且也是东野后勤补给的重要转运站,东野的大部分送往前线的补给,都是从彰武周转出去的。
正因如此,廖耀湘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在廖耀湘看来,进占彰武的第一个好处,就是能切断东野的后勤补给线,而一旦将后勤补给切断了,届时围攻锦州的东野自然会不战而退。
这还是其一,其二,没有了后勤补给的东野,在与锦州国军经过长时间相持后,肯定会弹尽粮绝,换句话说,就是陷入虚弱之中。
到那个时候,自己带着驻守在彰武附近的十万大军,快速顺着北宁线南下,这么一来,自己兵强马壮,而东野正值虚弱,再加上锦州国军的遥相呼应,那么,绝对能横扫东野,起码也能消灭其一半主力。
在此之后,自己再和锦州的范汉杰合兵一处,直奔沈阳,与沈阳国军再来一个遥相呼应,就能继续消灭掉一部分东野部队。
操作好的话,甚至可以携沈阳国军继续东进,来解决长春附近的东野部队。
整个流程下来,不仅锦州之危能解,并且还能解除包括沈阳、长春乃至整个东北的国军困境,要真能实现的话,那么自己岂不是立了不世之功?
想到这里,廖耀湘都觉得十分兴奋。
当然他也知道,这里面的关键在于锦州的范汉杰能坚持多久,不过对于这一点他并不担心,当初四平之战时,陈明仁就靠着劣势兵力坚持了11天,他范汉杰手握优势兵力,再怎么说也不应该比陈明仁差吧。
拿定主意后,廖耀湘在11月5日下令,部队暂时不去锦州,而是出沈阳之后,直奔彰武。
并且在11月8日,廖耀湘在新民火车站对部队训话时,还专门强调了为什么要去彰武以及去彰武的重要性。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廖耀湘于11日晚,正式向彰武发起进攻。
二、“进展神速”
攻占彰武的行动,廖耀湘“进展神速”。
到12日,廖耀湘兵团的新3军就已经拿下了彰武,消息传到南京后,国军中央社发消息称,“廖司令所部进展神速,击溃共军主力,占领了战略要点彰武。”
而廖耀湘本人,也是十分得意,除了扬言已经切断“东野的大动脉”之外,还为了邀功,专门吧卫立煌以及老蒋派出来的战地视察官罗泽闿请了过来,三人在视察一番后,又在新民优哉游哉的吃了一顿饭。
对于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廖耀湘自然已经有了主意。
他的想法是,先在彰武一带观望一番再说,看看锦州战事到底会发展到什么情况,如果发展形势良好,即范汉杰能扛住东野的进攻,甚至能打的 有来有回,那么自己等到双方打的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去锦州也不迟。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战果。
而如果锦州战事发展不利,即范汉杰未能挡住东野的进攻,但只要他能多挡几天,那么自己一旦确认势头不对,就抓紧时间向辽中转进,再迅速前往营口逃离东北。
总之,廖耀湘的思路就是“进可攻、退可逃”,主打一个怎么都不吃亏。
为此,他还要求把兵团主力放在新开河以东一带,同时再以一部分兵力去黑山,为的就是真要出现不测,逃起来比较方便。
从这里就能看出,直到这个时候,廖耀湘主要的想法依旧是如何保全自己,范汉杰是死是活,在他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活就行。
而对于廖耀湘的这种想法和思路,东野又是否清楚呢?这么说吧,不仅东野对此一清二楚,包括远离战场的军委,同样是看的明明白白。
锦州战役开打前,东野对廖耀湘兵团会如何行动就已经有了充分的预估。
不过有一说一,当时东野的预估方向,主要是两点,既廖耀湘出沈阳后,要么是去北援长春,要么是南下锦州。
换句话说就是,东野野司确实没想到廖耀湘会去打彰武。
之所以没有想到,并不是因为东野野司疏忽或者遗漏什么的,更不是因为廖耀湘这一招太高明,相反,这一招不管怎么看,都实在是太“臭”了,换而言之,就是一个下着。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当时不管廖耀湘去长春也好、去锦州也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东野围攻锦州造成压力。
甚至,东野还想到了廖耀湘会直接去营口,从营口逃走。
但唯独没有想到的他会去彰武,彰武是东野的后勤补给基地不错,但只是其中一个,并且,彰武在沈阳的西北方向,去这里,明显与救援锦州是南辕北辙嘛。
说得简单点,东野当时最担心的,就是廖耀湘不顾一切的扑向锦州,谁又能想到,他居然去了彰武。
而他一去彰武,自然就让东野压力倍减,正发愁其来了怎么办。这下很好,最好其能在彰武多待几天。
三、来往电文
虽说没有想到廖耀湘去彰武,但东野第一对这里也有安排,第二对廖耀湘打的什么主意也门清儿。
先说安排,既然是后勤补给基地之一,东野自然不可能让彰武无兵把守,而当时的安排是,在彰武的附近,有东野的五纵和六纵两支部队。
而当廖耀湘向彰武发起进攻后,五纵和六纵且战且退,最终让廖耀湘“成功”的拿下了彰武。
这就充分说明,虽说在最初没有考虑到廖耀湘真的会去彰武,但也是有相应预案的,五纵、六纵就是证明。
此外,在廖耀湘真的去彰武后,五纵、六纵的且战且退,也是东野迅速做出反应的证据。
能快速做出相应调整,自然是因为对廖耀湘的行动和意图有所掌握,而这一点,早在廖耀湘去彰武前,东野和军委之间的电文,基本就把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
10月4日,也就是廖耀湘整装待发前夕,东野给军委的电报中提到,“沈阳之敌(即廖耀湘兵团),....大约亦必在我正式攻锦之后才会出动。”
这就说明,此时东野对廖湘湘不会全力救援救援,已经有了判断。
而军委这边,在次日给东野的回复中也提到,廖耀湘的想法和行军意图,“表示极怕我攻锦打援战法,采取逐步推进、看势行事的谨慎方针”。
一句“逐步推进、看势行事”,基本上把廖耀湘当时的小心思说了入骨三分。
到10月7日,此时廖耀湘兵团刚还在新民火车站集结之中,而东野就已经准确的判断出来,“沈阳之敌似有企图占领彰武切断我交通模样”。
这几份来往电报都说明,在廖耀湘真正去彰武之前,东野野司是看清了其意图的,并也有所部署的,在此之前之所以会没想到,因为不管是东野还是军委,作为军事上的行家里手,从他们的角度怎么看都觉得去彰武是“臭棋”,谁能想到,廖耀湘还真就走了这一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