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14:30

明代官员下班要刷脸?比现在打卡还严,认错人直接罚俸禄

你以为“刷脸打卡”是现代才有的?明代官员早就体验过了。
那时候没有指纹机、没有打卡APP,却搞出了比现在还严的下班“刷脸”制度——宫门处挂着官员的“画影图形”,门官对着人脸比对,认对了才能走,认错了不光自己挨罚,门官也得受牵连。
这古代考勤咋这么较真?今天咱就扒透明代官员的下班“刷脸”日常。

先说说明代官员下班“刷脸”的核心工具——“门籍”和“画影图形”。
这“门籍”可不是简单的名单,是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除了写着官员的姓名、官职、籍贯,还贴着一张“画影图形”——就是照着官员本人画的肖像,连脸上的痣、胡须的形状都画得清清楚楚。
你别觉得这画像随便画画就行,朝廷专门找画工来画,画得不像还得重画,目的就是让门官能精准“认脸”。
每天下班的时候,官员们得从皇宫或者衙门的特定宫门出去,门口守着专门的“门官”。门官手里拿着“门籍”,官员过来了,门官就翻开册子,一边看画像,一边盯着官员的脸比对。
要是画像上画着“左脸有一颗黑痣”,门官就得仔细看官员左脸有没有痣;要是写着“留三缕长须”,就得确认官员的胡须是不是这个样式。
有次一个官员因为出差剃了胡须,下班时门官对着画像看了半天,愣是没认出来,最后官员掏出随身的“勘合”(相当于补充身份证明),又让同事帮忙作证,才被放行,回去还被上司训了一顿“不注意形象,耽误考勤”。
不光是看脸,门官还得核对“勘合”。这“勘合”是官员随身带的小牌子,上面刻着自己的官职和姓名,材质也分等级——三品以上用象牙做的,五品以上用牛角做的,六品以下用木头做的。
下班“刷脸”时,官员除了让门官看脸,还得把“勘合”递过去,门官对照“门籍”上的信息核对,脸、勘合、门籍三者对得上,才能放行。要是只对得上脸,没带勘合,照样不能走,得让人回衙门取来才行。
更严的是,不同官员走的宫门还不一样,“刷脸”的时间也有规定。
比如内阁大臣下班走“东华门”,六部官员走“西华门”,要是走错了宫门,哪怕脸和勘合都对得上,门官也不让过,还得记录下来,上报给“锦衣卫”或者“督察院”,轻则警告,重则罚俸禄。
而且下班时间也卡得特别死,申时(下午3点到5点)之后宫门就开始清点人数,过了酉时(下午5点到7点)还没“刷脸”出门的,就得说明原因,不然会被当成“滞留宫中”处理,第二天准得被弹劾。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明代中后期,有些官员为了让门官好认,还故意在脸上留标志性的特征。比如有个叫周延儒的内阁大臣,特意留了一撮山羊胡,画影图形上也重点画了这撮胡子,门官一看到山羊胡,不用仔细看画像就知道是他。

还有的官员怕门官认错,每天下班都穿着固定的官服,连腰带的样式都不换,就为了让“刷脸”能顺利点。
门官要是认错人,后果真不是一般的严重。万历年间就出过这么档子事,有个门官把翰林院编修张嗣修认成了另一个官员,稀里糊涂放错了人。
这事后来被查出来,门官直接挨了二十大板,官也被革了,连饭碗都没了;就连被认错的张嗣修,也因为长得跟别人太像却没提前报备,被罚了三个月的俸禄,相当于白干小半年。
打那以后,门官“刷脸”更较真了,有时候官员只是胖了几斤,门官都得拿着画像反复比对半天,生怕再出岔子。
有人可能会琢磨,明代为啥把下班“刷脸”搞得这么严?其实主要是为了防外人混进皇宫或者衙门,也怕官员在宫里搞些不三不四的小动作。
明代前期有靖难之役,后期又有宦官专权,朝廷对宫廷安全看得特别重。“刷脸”考勤既能确认官员身份,又能数清楚人数,避免有人偷偷留在宫里不走。而且这也是个监督办法,让官员不敢随便迟到早退,能保证办公效率。

回头看明代官员的下班“刷脸”,真让人觉得又好笑又佩服。
本来以为古代官员上班下班挺随意,没想到居然有这么严的“人脸核验”制度,比现在有些公司的打卡还较真,连脸上的痣、胡须的样式都得对上,走错宫门、记错时间都要挨罚。
这 “刷脸” 考勤不光能看出明代宫廷管理严,也能反映出当时对官员的约束有多紧。
不过没有现代这些科技,古人凭着画影图形和勘合,照样把考勤搞得有条有理。不得不说,古人的管理智慧真不比现在差。
#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代官员下班要刷脸?比现在打卡还严,认错人直接罚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