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夸夸我好吗?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爱,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这一期讲曹操的儿子——曹丕,我们或许会在他身上,照见自己的经历。以下内容是文字版视频内容
全文5460字,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多少时候,我们的全部努力,其实都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一句肯定?
我今天想讲一讲曹操的儿子,曹丕。
我们知道曹操一家都是文学家,曹操、曹植、曹丕。我们语文课本上学过曹操的诗,学过曹植的诗,但我好像没印象学过曹丕的。
史书上对曹丕的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说这个人阴郁多疑、矫情自饰,城府太深,可是当我们真的走进曹丕,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可怜的、缺爱的孩子。
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他一直在被那个“你是长子,你应该要怎么怎么样”所困扰,他用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和他父亲说一句:爸爸,你可以再夸一夸我吗?
曹丕这个名字是父亲曹操起的,“丕”来源于《尚书》:“尔惟弘周公丕训”,意思就是:要听从周公那些伟大的教诲。
丕,是伟大的意思。
也许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一个伟大的人。
曹丕的童年是奔波的,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曹操正忙着打黄巾军,打董卓,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他不像弟弟曹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长大,从他记事开始,好像要么在军营里,要么在马背上。
前面是爸爸骑马的背影,后面是随时会引爆的战争。
他在《典论·自叙》里说自己五岁就开始学射箭,然后是骑马。一个八岁的孩子,上马骑射,一身本领。
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
曹丕《典论·自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他很厉害,可是我们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也很可怜。
我查了一些历史资料,在我能够找到的古籍里,有记载的男子学习射箭,再小也在八岁以后。
贵族公子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有一项就是射箭。
曹丕是五岁就开始练了,而且还不是那种贵族公子耍的花花招式。他学习射箭和骑马,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随时降临的战争中,保命。
在他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
曹操因为霸占了投降将领张绣的婶婶邹夫人,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张绣反水,偷袭曹操,曹操遭遇了军事生涯里一次惨烈的失败:宛城之败。黑夜之中,曹丕只听见刀枪剑戟声,还有人和马的惨叫。
他冲出军营,比他个头大得多的男人们在厮杀、搏斗、鲜血横流。
想一想,一个十岁的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画面。
而他的父亲呢?他的父亲根本顾不上他,因为父亲自己都被流箭射中了,在逃命中,连他的坐骑都被射死了。仓皇之下,他哪里还顾得上儿子?
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
《三国志》注引《魏书》
还好曹丕自己学过骑射,乱军中他乘马逃脱,而他同父异母的大哥曹昂因为把马给了父亲,自己战死在了沙场之上。
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曹丕《典论·自叙》
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
《世语》
按道理说,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几年后张绣再次投降曹操,却居然还得到曹操的优待,甚至还能加官进爵。
曹丕完全不能理解,父亲怎么能隐藏起这么大的仇恨?当时年纪轻轻的曹丕又做不了什么,于是每次看到张绣,都只能当众怒斥他:“你杀了我哥,你还有什么脸在这混!”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
《三国志》注引《魏略》
除了大哥曹昂,曹丕还有个弟弟叫曹冲,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是一个神童啊,《三国志》里说他五六岁的时候,心智就跟大人一样成熟。
曹操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甚至有想把王位传给他的意思。
邓哀王冲字仓舒。武皇帝子,母环夫人,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
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十三岁就去世了。
曹丕非常怜爱这个弟弟,专门为他写了一篇诔文,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悼词,哀悼的文章,《曹苍舒诔》,他说到弟弟美好的一生,说到上天不眷顾这个生命的悲痛,全篇情真意切,让人嗟叹。
惟建安十有五,年五月甲戍,童子曹苍舒卒,呜呼哀哉。乃作诔曰:於惟淑弟,懿矣纯良。诞丰令质,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刚。彼德之容,兹义肇行。猗欤公子,终然允臧。宜逢介祉,以永无疆。如何昊天,雕斯俊英?呜呼哀哉!惟人之生,忽若朝露。促促百年,亹亹行暮。矧尔既夭,十三而卒。何辜于天,景命不遂?兼悲增伤,侘傺失气。永思长怀,哀尔罔极。贻尔良妃,襚尔嘉服。越以乙酉,宅彼城隅。增丘峨峨,寝庙渠渠。姻媾云会,充路盈衢。悠悠群司,岌岌其车。倾都荡邑,爰迄尔居。魂而有灵,庶可以娱。呜呼哀哉!
曹丕《曹苍舒诔》
曹操当时也是悲痛欲绝。
曹丕看见父亲这么伤心,于是就上前安慰。没想到曹操说了一句话: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三国志·邓哀王曹冲传》
这是我的不幸,却也是你们的幸运啊。
曹丕突然就明白了,无情最是帝王家。
父亲的家业,最后还是需要有人来继承的。他只是众多孩子里的其中一个。说到底,他们既是兄弟,也是竞争者。
竞争的是能力,是胸怀,是心计,也是父亲的爱。
曹操爱曹丕吗?我想曹丕可能不这么觉得。因为父亲几乎就没怎么夸过他。
在他印象中,曹冲死后,父亲更多的夸奖,给了他另一个弟弟:曹植。
当年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到台上去,让他们各自写一篇文章。
曹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铜雀台赋》写成,曹操甚至都说:你是请别人代笔的吧?曹植说:不信你可以再当面考我。
曹操拿着曹植的文章,赞赏不已,甚至给群臣炫耀。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我不知道同在台上的曹丕,看着这个18岁弟弟意气风发的样子,是什么感想。
弟弟的童年是安稳的,是被爱包围的,翩翩公子,温润如玉,一百多年后的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他的文采是这样的耀眼,而且最让人喜欢的是,曹植的性格很简单随和,随身之物从不追求华丽,一点都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
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面对这样美好的弟弟,我不知道曹丕心里会不会自卑。他想要的,好像弟弟都可以比他更轻易地得到。
自古立长不立贤,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朝以来便是如此,但英雄一样的父亲显然并不想被任何规矩所困。
作为嫡长子,曹丕没有夸奖,没有偏爱,可能,连原本该他继承的家业,也没有。
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有了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家臣,曹操甚至向天下公开征集有才之人给曹植做属官,而曹丕,依然是一个没有正式官衔的曹操副手。
当曹操带着曹植上前线去打仗,曹丕就留守邺城大本营,作为曹操的后盾。
他从来不跟父亲主动要什么,更多的,是父亲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你说他内心没有渴望吗?我觉得未必。只是他知道,他不能轻易去要,而且,也未必能要到。
曹丕跟杨修关系不错,杨修还送给曹丕一把王髦之剑。曹丕很珍惜,一直到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还带在身边。但可惜的是,杨修在曹植和曹丕的战队里,最终还是选择了弟弟曹植。
文采的光芒是弟弟的,有才的谋士是弟弟的,父亲的偏爱是弟弟的,曹丕只能自我安慰,至少父亲还给了他一个副手的位置,让他镇守大本营。可是就连这个,也许也是弟弟的了。
当夺嫡之争日益白热化的时候,曹操一反常态,出征前,他任命三公子曹植代替曹丕,留守邺城。
在临走之前,曹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当年做顿丘令的时候,也只有23岁。你今年也23了,要像我当年一样努力啊!”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曹丕心里深深地知道,父亲二十三岁当顿丘令的时候,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惜得罪权贵,那是曹操最意气风发的时候。
而今这句话留给了弟弟曹植,不正是希望弟弟也能像父亲当年一样,一步步成为光芒万丈的太阳吗?
我看了曹丕很多资料,但我没有办法确认,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敛起自己的真情实感,变得阴郁、深沉而富有计谋的。
如果要我猜测的话,我想,也许就是这场夺嫡之争吧。表面上看,争的是王位,是家业的继承权,但当我们朴素地回到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争的不就是父母的注意力,和爱吗?
我们知道曹丕最后赢得了夺嫡之争的胜利,这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细节是,曹植让父亲失望了。
但是很蹊跷的是,史书上对于曹植反常行为导致失宠的那两件事,描写得很含糊,甚至有些讳莫如深。
《三国志》里说,曹植有一次酒后乘着马车行驶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然后从天子才能进出的司马门出宫。这条道,这道门,是当时享有“天子之制”的曹操才能走的。
你老爹还活着呢,你就迫不及待想要取而代之了吗?
曹操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处死了守卫宫门的官员。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还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希望曹植能建功立业,专门给了他一个机会,任命他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带兵去解救曹仁。
出兵前,曹操还把曹植拉过来面授机宜。结果第二天,眼看着军队就要出发了,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起都起不来。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曹操于是对曹植彻底失去了信心。
很奇怪的是,曹植的这两个举动,和他之前判若两人。当父亲要他代替哥哥把守邺城的时候,曹植始终兢兢业业,不出差错,为什么在最关键的节骨眼上,却有这种出格之举呢?
《魏氏春秋》里就直接说,是曹丕耍了手段,去找弟弟喝酒,故意灌醉他的。
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命,故王怒也。
《魏氏春秋》
夺嫡之争,早已难辨真假。我们今天回看这段历史,看见的是一个阴狠的曹丕,他为了登上王位不择手段,连亲生弟弟都下得了毒手,甚至后来废掉汉帝,自立天子,干了连自己父亲都不敢干的事。
但抛掉所有身份,所有历史背景,我们所能看见的就是个孩子大喊着,看我多厉害,我做了你没敢做成的事,我才是最像你的那个孩子。
公元217年,曹丕三十岁。汉献帝下了一道诏书,让曹操可以享有帝王一样的规格,帝王之冕、帝王之驾乘、帝王御用之物,曹操都可以享用。
和这个诏书同时发布的,还有一道命令:五官中郎将,曹丕,被任命为,魏世子。
那天,那个隐忍的、阴沉的、克制的、绷了很久的曹丕终于释放了他的情感。他搂着大臣辛毗的脖子说:“辛君,辛君,你知道我有多开心吗?!”
初文帝与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刘义庆《世说新语》
包括《世说新语》在内的很多史籍,对这件事都是批判的,他们认为曹丕不应该这样表露情感,甚至应该悲戚于父亲的老去,应该深感扛起家业是责任重大的事。
可是我却想说,他真的忍得太久了。
也许他只是一个渴望得到父亲一句肯定的孩子啊。
三年后,曹操病故,曹丕写下了一篇祭辞,叫《短歌行》。
当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去世以后,曹操也写过一篇《善哉行》来哀悼父亲,但那一篇里,除了对父亲的哀悼,也写了对于时局的忧虑。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於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
曹操《善哉行》
“内痛父死,外悲君难”,这还是一篇可以公开的,带着一点教化意味的诗。
但曹丕这一篇《短歌行》,却完完全全写给内心。
在他的诗歌里,父亲不是那个世人认知的、光芒万丈的政治家,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军事家,也不是那个霸气雄浑的文学家。他仅仅只是一个父亲。
曹丕亲撰祭文,在父亲的灵前抚筝而歌:
帷幕、几案,那些父亲用过的东西还在,可是他却已不在人间。他的魂魄是那么匆忙,把我一个人,丢在这个世界上。母鹿叫唤着小鹿归来,大鸟带着小鸟回家。但我却没有了爸爸。谁能理解我的悲伤?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一解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二解呦呦游鹿,草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三解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五解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曰寿,胡不是保。
曹丕《短歌行》
普天之下,谁没有父子亲情呢?当我们翻看历史典籍,表面上,看见的是一个权力斗争中阴郁的帝王,但当我们穿过他的艺术作品,穿过他的人生经历,也许能触摸到,他心里那个更真实、更柔软,也更可怜的内在小孩。
那个小孩好像在说:爸爸,我5岁学射箭,8岁上马骑射,你看我多厉害。我这辈子的努力,就是想跟你说一句,爸爸你可以再夸一夸我吗?
我想,如果这个时候曹操泉下有知,也许会告诉他:孩子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在我给你起名的那一刻,那个期望早就在了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