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女子一天能赚多少钱?光是各种小费就高的吓人,花魁更多
本文创作参考了多部北宋相关史料,以还原历史场景与经济状况。经济层面参考了《宋史・食货志》;青楼运作方面,借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汴京城朱雀门外青楼集群、“瓦子勾栏” 娱乐业的描述;同时参考耐得翁《都城纪胜》中 “青楼分等”“抽成制度” 的记载,以及《宋会要辑稿》中官员、富商消费习惯的相关条目,以确保青楼层级划分、消费机制等细节。北宋宣和年间,汴京城朱雀门外的金明池畔,坐落着一座闻名遐迩的青楼 —— 倚红楼。这楼共分三层,朱漆大门上挂着鎏金匾额,门旁两尊汉白玉石狮威风凛凛,楼内雕梁画栋,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往来皆是衣着光鲜的富商巨贾、文人雅士,甚至还有些微服出行的官员。
倚红楼里的女子,按容貌、才艺、名气分为三六九等,最顶尖的是头牌花魁,次之是中等的 “清倌” 或 “红倌”,最底层的则是只能接散客的 “粗使姑娘”。她们一天能赚多少钱,差别极大,光是客人给的各种小费,就足以让寻常百姓望尘莫及,而花魁的收入,更是高得吓人。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倚红楼的后门就热闹起来。挑水的、送菜的、送胭脂水粉的,络绎不绝。二楼的一间雅致房间里,苏婉清正坐在梳妆台前,由丫鬟绿萼为她梳理长发。苏婉清是倚红楼的头牌花魁,年方十八,生得一副倾国倾城的容貌,眉如远山,目若秋水,肌肤胜雪,身姿曼妙,更难得的是,她精通琴棋书画,尤擅琵琶,一曲《霓裳羽衣曲》弹下来,能让客人听得如痴如醉。
“姑娘,今日王员外派人来说,晚上要在‘醉仙阁’摆宴,请您务必到场,还特意送来了一匹上等的云锦,说是给您做新衣裳的。” 绿萼一边为苏婉清绾发,一边笑着说道。
苏婉清拿起一支嵌着珍珠的发簪,轻轻插在发髻上,淡淡说道:“知道了,你把云锦收好吧,顺便告诉王员外的人,晚上我会准时到。”
绿萼应了一声,又说:“还有张公子,昨天他来听您弹琵琶,临走时给了五十两银子的‘听曲费’,还说今天要再来,想请您陪他下棋。”
苏婉清微微点头,没有说话。她心里清楚,像王员外、张公子这样的客人,出手向来阔绰,他们给的小费,往往比倚红楼抽成后分给她的 “份例钱” 还要多。
辰时左右,倚红楼的大门正式打开,第一批客人就来了。这些客人大多是些闲散的富商,他们早早地来,是为了能和心仪的女子多待一会儿。
三楼的 “烟雨阁” 里,柳如烟正陪着一位姓刘的盐商喝茶。柳如烟是倚红楼的中等女子,容貌虽不及苏婉清,却也清秀可人,擅长唱曲。刘盐商是倚红楼的常客,每次来都点柳如烟作陪。
“如烟啊,你昨天唱的那首《鹧鸪天》,真是太好听了,我回去后还一直想着呢。” 刘盐商端着茶杯,眼睛直直地盯着柳如烟,笑着说道。
柳如烟脸上露出娇羞的笑容,端起茶壶为刘盐商续上茶:“刘老爷过奖了,只要您喜欢,以后我常唱给您听。”
刘盐商听了,心里乐开了花,从怀里掏出一锭十两重的银子,放在桌上:“如烟,这是给你的‘赏钱’,你拿着,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柳如烟赶紧起身道谢:“多谢刘老爷,您真是太客气了。” 她把银子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心里暗暗盘算着,这十两银子,够寻常百姓家过小半年的了,而她一天下来,像这样的 “赏钱”,往往能收到两三锭。
巳时到午时,是倚红楼客人最多的时候。这时来的客人,大多是些文人雅士,他们来倚红楼,不仅是为了寻欢作乐,更是为了和青楼女子吟诗作对,切磋才艺。
苏婉清的 “婉清阁” 里,挤满了客人。张公子正和苏婉清对弈,周围围了好几个人观战。张公子是个文人,家境殷实,对苏婉清倾慕已久,每次来都不惜重金。
这盘棋下了半个时辰,最终苏婉清赢了。张公子非但不恼,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婉清姑娘棋艺高超,张某自愧不如!”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递给苏婉清:“这是给你的‘棋艺钱’,算是我输了棋的彩头。”
苏婉清接过银票,微微欠身:“多谢张公子厚爱。” 周围的客人见了,也纷纷起哄,有几个出手阔绰的,也各自拿出银子,有的给五两,有的给十两,说是 “赏给婉清姑娘的贺礼”。苏婉清一一谢过,让绿萼把这些银子和银票收好。短短半个时辰,她收到的小费就有一百多两。
午时过后,客人渐渐少了些,青楼女子们也终于有了片刻的休息时间。这时,她们会让丫鬟把上午收到的小费整理一下,然后把一部分交给倚红楼的 “妈妈”(青楼的管理者),作为 “抽成”,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倚红楼的抽成比例是 “三七分”,女子拿七成,青楼拿三成。像苏婉清这样的花魁,倚红楼对她的抽成会少一些,是 “二八分”,因为她能为倚红楼带来更多的客人和收入。
未时左右,又有客人陆续到来。这次来的客人中,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 —— 李大人。李大人是朝廷的三品官员,平时很少来青楼,这次是受朋友之邀,才来倚红楼坐坐。
李大人点名要见苏婉清,苏婉清自然不敢怠慢,赶紧去 “醉仙阁” 陪客。李大人虽身居高位,却没有架子,他和苏婉清聊起了诗词歌赋,苏婉清应答如流,深得李大人赏识。
临走时,李大人让随从拿出一个锦盒,递给苏婉清:“婉清姑娘才貌双全,本府甚是欣赏。这锦盒里有一对玉镯,是本府的一点心意,还望姑娘笑纳。”
苏婉清打开锦盒一看,里面的玉镯通体莹白,质地细腻,一看就价值不菲。她赶紧起身道谢:“多谢李大人赏赐,小女子愧不敢当。”
李大人笑了笑,说道:“姑娘不必客气,以后若有什么难处,可派人去府里找我。” 说完,便带着随从离开了。
苏婉清看着手中的玉镯,心里清楚,这对玉镯的价值,至少在五百两银子以上。像李大人这样的官员,虽然不常来,但每次出手都极为大方,他们给的 “赏赐”,往往是一笔巨额财富。
申时到酉时,来的客人大多是些年轻的公子哥,他们出手虽然不如富商、官员阔绰,却也不小气。他们喜欢和青楼女子一起喝酒、玩骰子,输了就给 “酒钱”“赌彩钱”。
柳如烟的 “烟雨阁” 里,正热闹非凡。几位公子哥正和柳如烟玩骰子,玩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位王公子,手气不佳,连输了好几次,他笑着从怀里掏出五两银子,扔在桌上:“哎,今天手气不好,这五两银子,算是给如烟姑娘的‘赔罪钱’。”
柳如烟笑着把银子收起来:“王公子别灰心,说不定下一把你就赢了呢。”就这样,几个时辰下来,柳如烟又收到了二十多两银子的小费。
酉时过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倚红楼的灯火全部点亮,变得更加热闹。这时来的客人,大多是为了参加晚上的 “夜宴”。这些夜宴,往往是由富商或官员发起,邀请一群朋友,再请青楼女子作陪,场面十分奢华。
王员外发起的夜宴,就在 “醉仙阁” 举行。他邀请了十位客人,还请了苏婉清、柳如烟等五位青楼女子作陪。夜宴上的菜肴,全是些山珍海味,酒水也是上好的佳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客人们开始让青楼女子表演才艺。苏婉清弹起了琵琶,柳如烟唱起了曲,其他几位女子也各展所长。客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叫好。
王员外更是高兴,他站起身,举起酒杯,对苏婉清说道:“婉清姑娘,你的琵琶弹得真是绝了!这杯酒,我敬你!” 他喝完酒,从怀里掏出一锭一百两重的银子,放在苏婉清面前:“这是给你的‘才艺钱’,你一定要收下!”
其他客人也纷纷效仿,有的给五十两,有的给三十两,短短一会儿,苏婉清就收到了五百多两银子的小费,柳如烟和其他几位女子,也各收到了一百多两。
夜宴一直持续到子时,客人们才陆续散去。这时,倚红楼的 “妈妈” 开始给青楼女子们结算当天的 “份例钱”。
苏婉清当天的 “份例钱” 是两百两,加上她收到的小费 —— 王员外给的一百两、张公子给的五十两、李大人给的玉镯(折合五百两)、还有其他客人给的零散小费两百多两,总共加起来,竟然有一千多两!
柳如烟的 “份例钱” 是五十两,加上她收到的小费 —— 刘盐商给的十两、王公子等几位公子哥给的二十多两、夜宴上客人给的一百多两,总共也有两百多两。
而那些底层的 “粗使姑娘”,她们一天的 “份例钱” 只有几两,收到的小费也很少,大多是些一两、二两的碎银子,一天下来,总共也就能赚十几两。
虽然这些底层姑娘的收入远不及苏婉清和柳如烟,但十几两银子,也比寻常百姓一个月的收入还要多。要知道,在北宋汴京城,一个普通的工匠,一个月的工钱也只有三两左右,而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十几两。
苏婉清把当天赚的银子和银票整理好,一部分交给绿萼,让她寄回老家给父母,一部分自己留着,作为 “私房钱”。她心里清楚,青楼女子吃的是 “青春饭”,一旦年老色衰,就会被客人抛弃,被青楼赶走,所以必须趁年轻的时候多攒些钱,为以后的生活做打算。
柳如烟则把大部分银子存了起来,她希望能早日攒够钱,为自己赎身,离开倚红楼,找一个老实本分的男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而那些底层的姑娘,她们赚的银子,大多要用来买胭脂水粉、新衣裳,还要应付倚红楼里的各种 “杂费”,能存下来的并不多。她们大多只能在青楼里待到年老色衰,然后被赶出青楼,要么流落街头,要么嫁给一些穷苦的男人,过着贫困的生活。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倚红楼时,苏婉清、柳如烟和其他青楼女子,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她们依旧穿着华丽的衣裳,画着精致的妆容,对着客人强颜欢笑,用自己的青春和才艺,换取源源不断的银子。
在汴京城,像倚红楼这样的青楼还有很多,里面的青楼女子,无论是头牌花魁,还是底层姑娘,她们一天的收入,都远远超过了寻常百姓。而那些花魁,她们一天赚的钱,更是让普通人难以想象。只是,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和无奈,恐怕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倚红楼的丝竹之声依旧悠扬,楼内的欢声笑语依旧不断,仿佛要把这些青楼女子的青春和梦想,都淹没在这纸醉金迷的繁华之中。而那些从青楼里流出去的银子,却像一条条溪流,汇聚成了汴京城的财富,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繁华与落寞。
小编想告诉大家的是在阶级固化的古代社会,个体的命运往往被 “等级” 牢牢捆绑。出身与阶层如同无形的枷锁,限制着人的发展,即便青楼女子凭借才艺与容貌能短暂跨越部分阶层(如苏婉清从普通女子成为花魁),可终究难以摆脱整个社会的等级束缚,这既是青楼女子的悲哀,也是古代底层百姓的共同困境。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