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清军为何仍在使用火绳枪?
火绳枪,在15世纪中晚期起源于欧洲,到明正德、嘉靖年间传入明朝。嘉靖年间,这种新式单兵火器成为明军的重要装备,明朝人称其为鸟铳,在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以及万历、天启、崇祯、永历时代长达40年的明清战争中已经是非常常见的武器了。清朝建立之后,其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武备,鸟铳也成了清军的重要装备。火绳枪。
这种继承自明朝的武器被清军一直用到了19世纪,当然不可能是明朝的原品啊。我们只能说清军一直在使用这种水平的火器。就比如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曾国藩曾经说“自军兴以来,二年有余,糜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未闻有战者,所用兵器皆大炮、鸟枪,远远轰击,未闻有短兵交锋者”而后来湘军的一哨有八队“八队之械:一、五抬枪,二、四、六、八刀矛,三、七小枪”四哨为一营,一营又有亲兵六队“六队之械:一、三主炮,二、四、六皆刀矛,五为小枪”这里的小枪就是单兵火绳枪,也就是明清时期常用的鸟铳,此时已经是19世纪中期。
军事博物馆收藏的老式火枪。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兵工厂,主要生产当时清朝军队需要的舰船、弹药、枪械、大炮。从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不可谓不长,然而洋务派所创办的兵工厂其生产效率却令人大跌眼镜。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晚清火炮。
就比如1898年江南制造总局称枪械制造的成本过于昂贵“据称目下磅金昂贵,计每日造枪四十枝机器全副暨水脚、保险须银六十余万,其次三十枝须银五十余万,其次二十五枝须银四十余万。当照来单逐一稽核,除正价外,尚有添拓厂房、安置器具、雇募洋匠各项费用,如四十枝枪机并计非百万两不办,平时养厂之费犹不在内;其次机价稍减,而一切养厂、拓厂、雇匠之用较之四十枝者亦所少无几”后面还提到湖广枪炮厂的效率“即如湖北枪厂机器,当日原议出枪四十枝,迨兴工之后,仅造十二枝,近能造十六枝,日后多不过二十枝而止。闻所费已在二百万金左右”。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晚清火炮。
而晚清时代财政本来就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职局(江南制造总局)常年经费,向由江海关二成洋税项下按结陆续拨给,每年约五六十万或六七十万。从前制造较简,其开支制买物料及各项薪工,每年约需六七十万两,以入抵出仅足敷用。厥后本省需用军火逐渐加增,外省商拨亦源源而来,而经费迄未请益”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械火炮的成本经费完全由内地河道江口关卡之税以及海关税支撑。而事实上,这显然也是不够的。
清同治年间的火炮。
张之洞在1900年年末给清廷的密奏中声称湖广枪炮厂“历年添设罐钢、无烟药等厂,均系辗转借垫,积欠甚巨。其制造快枪弹、快炮弹各铜壳、碰火机器、装药机器,均以无款未能增添,虽昼夜并工,所出子弹不能敷所制枪炮之用。此项小口快枪及快炮,本应均用无烟药,因经费久竭,物料不能豫储,近日厂甫造成,向外洋订购药料尚难运到,是以一时未能开造”其提到各种原料的缺乏以及历年为了该厂的运转,湖广当局四处周转借款。可见经费一直就是晚清军工企业的大问题。
清同治年间的火炮。
除了经费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就比如端亲王载漪在1900年报告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械质量非常差,2000杆快利枪竟有一大半不合格,甚至有的枪械在开火的时候还会伤到使用者“窃查虎神营前调到江南制造局所制快利枪二千枝,昨经奴才等派员试演,大半机簧不灵,甚有接笋不密,火由缝出,致伤兵丁,及甫经钩机,簧即进碎之弊。窃维近今练兵,纯尚火器,党制造漫落,常操则轰伤足虑,临敌尤债事堪虞”。
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步枪。
这种效率和质量显然是不能满足当时清朝军队对于武器的需求的,所以一旦爆发战争,那清廷还要花钱去买武器,而买来的武器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在1894年9月就购买了马提尼枪14000枝,李鸿章要求驻英公使龚照瑗购买哈奇开斯快枪7000枝,驻德公使许景澄购买毛瑟枪12000枝,毛瑟快枪10000枝,连珠快炮8尊,以及大约1000万发子弹。而武器种类五花八门的结果就是后勤变得极其混乱,甚至有时候居然还会出现弹药和清军士兵所用之步枪不匹配的状况。
晚清军队。
湖北巡抚于荫霖感叹说“近十数年来,每有战事,多因平时储备不足,事急始向外洋购,时日既促,价值又昂。每枪所带之子药,只有此数,种式参差,口径不,往往此营所用之枪,不能用彼营所带之子药;甚至一营中枪式竟有一二种、三四种者,虽同营子药亦不能公用。临阵之际,子药放尽,则枪为废物,兵皆徒手矣!此必败之道也!”
晚清军队。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清军仍然使用火绳枪甚至是冷兵器就已经成为了必然,就比如平壤被日军攻陷之后,日军缴获的清军武器中包括步兵连发枪470杆、骑兵连发枪80杆、单发枪409杆、手枪5把,而火绳枪居然还有201杆,如果不算手枪,日军在平壤缴获清军的步枪数量为1160杆,而火绳枪在其中居然占到了差不多17%的比例,除此之外还有406把各式冷兵器。清军表现相对还不错的成欢驿之战(清军伤亡200余人,毙伤日军75人)中的聂士成部清军一营500余人,拥有步枪之兵只有350人。
可见一直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爆发时,清军依旧没有淘汰这种17世纪水平的单兵火器。而以清代火器的制造水平来看,清中后期的清朝火绳枪(鸟铳)的杀伤力甚至可能还不如当年明朝和清早期的版本。
清代画作中的清军鸟铳手。
江南道监察御史钟德祥在1895年年初上奏说“近日自外国所购枪杆,多以重价购人旧枪,去年腊月(1894年年末)天津海关验船,夷人见之皆笑,旋闻用之殊不得力。在洋枪本称快使,但只食一子,且枪机各种不同,不能交相为用,我军向来窒碍误事半由于此。不如以机器变通洋式改制,如粤中线枪、抬枪专用群子,实胜洋枪也”按照时间来看,1894年年末在天津海关下船的这批枪械很明显是为了参加甲午战争的清军而准备的,结果却是“多以重价购人旧枪”。
当然钟德祥本人的想法颇为难评,其竟然认为清朝的旧式枪械能够以发射“群子”的抬枪胜过一枪只打一发的洋枪。事实上直至1901年,清朝的地方机械局仍然在制造抬枪以及其他落后枪械,比如1901年河南巡抚松寿报“再,查接管卷上年钦奉寄谕,敕造土法背枪、抬枪等因。抚臣奏明在局提存候拨平余项下挪动银二万两,委员设局开办,统归军需项下造报,奉旨允办在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