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亲自为浙江一村题字“江南第一家”?答案只有八个字!
一、北宋遗脉,南渡生根郑濂,字宗周,生于元惠宗至正六年(1346),卒年不详。他的祖先郑凝道,北宋末年任歙县县令(今安徽黄山市歙县),靖康之乱后携家南渡,辗转定居婺州浦江(今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从凝道—牗—安仁—淮—绮,五代人胼手胝足,开田筑室,到郑濂出生时已“同居十世”,人口过千,成为浙东望族。若以今日行政区划来看,郑宅镇距浦江县城12公里,距金华市区约40公里,丘陵环抱,白麟溪穿村而过,四山如屏,正是“耕读”二字的天然注脚。
二、少年掌家,初试锋芒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郑濂十九岁,父亲郑德璋病逝,遗命“家政属之长男”。此时的郑氏已是一个跨五房、十余支的庞然大物,田产数千亩,丁口两千余。郑濂在宗祠“有序堂”前立誓:“吾若不能守先业,当与祖宗同罪!”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职任事”——把族人按年龄、特长编为18种职务、26名管事,形成今日所谓“矩阵式管理”。第二件事是“立规成典”,把曾祖郑绮以来口耳相传的家法,手录成帙,共158条;又邀婺州大儒宋濂(后任明翰林学士承旨)删润增补,终成168条《郑氏规范》。宋濂在《郑氏家规序》中赞道:“读其书,若入武库,矛戟森然;若聆韶乐,宫商有序。”
三、八字震天颜:洪武十三年的生死一夜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借“谋逆”为由,大开杀戒。浦江郑氏因“富而好礼”早被地方官员嫉恨,有人诬告“郑家交通胡惟庸”。锦衣卫缇骑星夜南下,锁拿郑氏六兄弟:濂、湜、洧、渶、沂、济。
大堂之上,郑濂率先跪请:“长兄代弟,郑门旧例。臣年最长,愿独任罪。”言罢,五弟郑济高声哭喊:“兄有老父寡嫂,我无牵挂,愿以身代!”兄弟六人争相赴死,狱卒为之动容。案情飞奏南京,朱元璋览疏叹曰:“一门争死,必无悖逆!”遂下旨赦免,并赐“江南第一家”匾额,蠲免徭役。
野史补白:传说锦衣卫押解郑濂入京时,夜泊富春江,江面忽起大风,舟不得发。郑濂焚香祝天:“若郑氏冤,当反风!”须臾风回,舟人骇然,因称“郑氏孝感天地”。
四、龙颜问治:宫门一席话获释次日,朱元璋在奉天门单独召见郑濂,问:“卿家数千口,何由不乱?”郑濂答:“臣家只守八字——‘永遵祖训,勿听妇言’。”朱元璋沉吟良久,拍案道:“治家与治国,一理也!”遂命郑濂抄录《郑氏规范》进宫,亲为作序,颁行天下学宫,令“百官赴任,先读郑规”。
现代管理视角来看,“永遵祖训”是核心价值观,“勿听妇言”则是减少内耗的防火墙。朱元璋或许正是从郑家看到了“中央集权+科层管理”的雏形。
五、鼎盛时期:三千人同桌而食从洪武十四年(1381)到二十五年(1392),郑氏进入极盛。全族人口突破三千,每日五更炊烟起,钟声一响,男女分班入“同心堂”就食。堂悬木牌,上书“未昏不食,食不语”,违者即罚跪。族田由“公堂”统一经营,按口分粮;另设“义学”“药室”“义冢”,外姓人亦可受惠。
郑濂的官职也水涨船高。洪武十八年(1385),他由县学训导(今县教育局副局长级)特擢为“礼部精膳司主事”,掌管皇家祭祀供品,正六品。史称“白身一跃,赐绯鱼袋,乡人荣之”。
六、建文悲歌:龙椅易主后的凋零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郑濂弟郑济、郑渶被选入东宫,充“春坊讲读”,相当于今日之皇家讲师。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南京城破。郑氏子弟誓死卫主,或战死,或自缢。郑濂率残部护建文帝出走未成,仓皇返浦江,族众星散,大宅被籍没。
《明史纪事本末》评述:“郑氏以忠义显,亦以忠义倾。”至此,十五世同居之局正式解体,郑濂亦于乱军中“不知所终”。地方志存疑:一说他病卒于途,年五十七;一说入山为僧,号“白麟居士”。
七、青史与口碑:历代评价正史:《明史·孝义传》列郑濂为第一,赞曰:“一门孝义,千载希踪;濂能世其家声,可谓无愧。”
民间传说:浦江民间至今流传“郑义门”故事,称郑濂为“郑青天”。凡遇兄弟分产、婆媳不睦,乡老仍引郑氏故事劝谕。
现代视角:2008年四川高考语文卷引用《明史·郑濂传》命题,考生需结合材料谈“家规与国法”。命题组专家点评:“郑濂把儒家的宏大叙事落地为可操作的家庭制度,是传统社会‘微观治理’的范本。”
八、郑濂的朋友圈:三位关键人物1. 宋濂(1310—1381):金华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少时读书郑氏东明精舍,后回浦江执教二十四年,与郑濂既有师生之谊,又是姻亲——宋濂次女嫁郑濂从子。
2. 李文忠(1339—1384):朱元璋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征浙东时亲至郑宅,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遂在御前力证郑氏清白。
3. 朱元璋(1328—1398):从“刀下留人”到“宫门问策”,朱元璋对郑濂的态度,折射出洪武初年“以孝治天下”的政治需求。两人虽一为皇帝一为布衣,却在“家国同构”的理念上惺惺相惜。
九、留给今天的遗产1. 建筑:郑义门古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九座石坊依次排布,第一坊正面刻“江南第一家”,背面刻“孝义门”。
2. 制度:《郑氏规范》168条被誉为“东方社会契约”,其中第86—88条专对出仕族人作出“赃墨者生削谱、死不得入祠”的硬核约束。
3. 精神:廉政教育基地挂牌“郑义门”,大厅电子屏滚动播放八字家训,与新时代“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并置,形成跨越六百年的对话。
十、结语:一位族长的背影郑濂的一生,像一条从北宋流来的河,穿过南宋的烽火、元末的动荡,最终在明初汇入皇权的大海。他用一部家规,把一个家族从血缘共同体升华为制度共同体;又用八个字,替三千族人挡住了帝国最锋利的屠刀。
历史没有给他宰相的冠冕,却让他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帝王师”——教皇帝如何管理更大的家。今天,当人们站在郑宅镇那块斑驳的“江南第一家”匾额下,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永遵祖训,勿听妇言。”
声音不大,却足以穿透六百年时空,震得人心头一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