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22:14

2026年无人机别瞎飞!5条红线碰就罚,登记流程3分钟学会

不少无人机爱好者觉得,买个无人机随便飞着玩没人管,顶多被劝离。但从2026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正式实施,“黑飞”不再只是违规,而是明确的违法行为,轻则罚款拘留,重则可能追究刑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玩了几年的老飞手,这些新规都得提前搞明白,不然设备被没收还得担责任。

先明确一点,现在对无人机的管理不是“一刀切”,但底线划得很清。2024年就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经搭好了框架,2026年新修法算是补上了“牙齿”,把“黑飞”和高空抛物、干扰公共交通等行为并列,都算妨害公共安全。而且不只是消费级无人机,连企业用的航拍、测绘无人机,都得按规矩来,这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5条红线绝对不能碰,2026年犯了后果比以前重
很多人踩坑是因为不清楚“到底哪些算违规”,其实核心就是5条红线,每一条都有明确的处罚依据。
第一条是不登记就飞。250克及以上的无人机必须实名登记,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以前没登记可能只是口头警告,现在根据规定,轻则罚200元以下,要是情节严重,比如多次未登记飞行,直接罚2000到2万元。上海有个飞手就是觉得“小无人机不用登记”,连续3次未登记飞行,最后被没收设备还罚了5000元,教训很实在。
第二条是擅闯管制空域。机场周边、军事禁区、重要纪念地这些地方肯定不能飞,这是常识,但很多人不知道城市里的CBD、火车站附近也可能是管制区。北京西城区有个飞手在办公楼附近“黑飞”,没等飞几分钟就被警方查获,直接没收无人机还罚了款。哪怕是在公园飞行,要是公园属于“人员密集区域”,没报备也可能算违规。
第三条是超高度飞行。不同类型的无人机有明确的高度限制:微型无人机真高不能超过50米,轻型和小型在适飞空域内不能超过120米。这里的“真高”是指离地面的实际高度,比如在100米高的楼顶飞,无人机顶多再飞20米,可不是从楼顶算起120米。之前有飞手为了拍全景超了高度,被空管部门监测到,直接约谈整改。
第四条是改装无人机后飞行。有些玩家觉得改装设备能提升性能,却不知道这已经违法。上海的庞某把2千克的无人机改成5.5千克,多次飞行后被查处,不光行政拘留5天、罚1000元,连无人机都被没收了,还额外罚了1万元。因为改装会改变无人机的飞行性能,极易引发坠机事故,对地面人员造成威胁。
第五条是资质不全就搞作业飞行。如果是用无人机做测绘、植保这些商业活动,可不是登记了就行。在管制空域飞行,必须有操控员执照、投了责任保险,还得提前申请飞行活动。之前有个农业合作社没办执照就用无人机打农药,刚好飞过高压线路,差点造成停电事故,最后负责人被拘留了3天。
登记和报备其实不麻烦,3分钟就能搞定
很多人抱怨“流程太复杂”,其实现在线上就能办,熟练了3分钟就能完成登记,报备也有明确的时间和流程要求。
先说说实名登记,就两步走。第一步是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注册,填好个人信息,刷脸验证后,选无人机的品牌、型号,手动输入序列号,再上传几张无人机的照片就行。第二步是打印二维码,注册完成后能生成专属二维码,下载打印出来贴在机身上,这样监管人员能随时查到登记信息。温州的飞手还得额外一步,在支付宝的“温警在线”小程序里报给公安机关备案,其他地区可以打12345问清楚当地是否需要备案。
再说说飞行报备,不是所有飞行都要报,关键看“在哪里飞”“飞多高”。只有在适飞空域内高于120米飞行,或者在适飞空域外飞行,才需要提前申请空域。申请得在飞行前一天中午12点前提交,比如想2号飞行,1号中午12点前就得申请,过了点只能申请3号及以后的。申请时要填清楚飞行时间、高度、起降地点,还有应急处置程序,空管部门会在当天晚上9点前给出审批结果。
2026年管理有新变化,这些细节要留意
相比以前,2026年的管理更精准,也更人性化,但细节没注意还是会踩坑。
首先是分类管理更清晰。现在把无人机分成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大型5类,其中轻型无人机占消费级市场的90%,管理要求最受关注。简单说,250克以下的微型机限制最少,登记都免了,但不能在人员密集区飞;250克到4千克的轻型机,登记后在适飞区低空飞行不用报备,很适合普通爱好者。
其次是监管技术更先进。现在很多无人机厂商都把数据接入了管理平台,飞行高度、位置会实时上报,一旦超范围,平台会自动预警,甚至有些无人机能被远程迫降。之前有飞手误闯管制区,没等人工干预,无人机就自动返航了,虽然没被罚,但也吓出一身冷汗。
最后是保险成了必需品。如果是商业飞行,投保责任保险是硬性要求;哪怕是个人飞行,建议也买份保险。万一无人机坠机砸到车或人,保险能承担赔偿责任,不然所有损失都得自己扛,之前就有飞手因无人机坠机砸坏私家车,赔了3万多。
新手最容易犯的3个错,提前避开少走弯路
刚入门的飞手常因为“想当然”犯错,这3个误区得提前弄明白。
第一个误区是“这么多人飞,轮不到查我”。现在监管是“全域覆盖”,不光有机场的雷达,城市里还有低空监测设备,甚至社区的安防摄像头都能识别无人机。别抱侥幸心理,一次“黑飞”就可能被记录在案,多次违规会从重处罚。
第二个误区是“报备太麻烦,不超高度就行”。有些飞手觉得“我就飞100米,不用报备”,但要是飞行区域属于管制区,哪怕只飞20米也违规。起飞前一定要查清楚空域属性,很多城市的政务APP都能查实时空域图,花一分钟确认比事后补救强。
第三个误区是“电子登记了就不用贴二维码”。二维码是给监管人员快速核验用的,没贴的话,就算线上登记了,也可能被认定为“未按规定登记”,面临罚款。打印一张贴在机身显眼位置,既合规又省心。
2026年新规实施后,无人机飞行会更规范,对爱好者来说其实是好事,不用再担心“不知道能不能飞”的问题。而且随着管理完善,以后合规飞行的空域可能会更多,玩起来也更安心。
你们手里的无人机登记了吗?有没有遇到过报备不懂流程、不知道空域是否能飞的问题?或者身边有“黑飞”被处罚的例子?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给其他飞手提个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6年无人机别瞎飞!5条红线碰就罚,登记流程3分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