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22:13

从诸葛亮 “惜赦”的故事,看管理中的“宽”与“严”!

羽扇纶巾,谈笑用兵,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诸葛丞相,在历史上被人指责“惜赦”。

据说在诸葛亮治蜀的时候,蜀地老百姓如果触犯法律,除非有盖世的功劳或者极端特殊的情况,很少有被赦免的。期间有很多大臣劝他效仿汉文帝、汉景帝,无为而治,定期大赦天下收买人心。诸葛丞相却说,治理国家要以大的品德,而不是小的恩惠。在他看来小的恩惠反而可能让百姓轻视规则,最终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 “惜赦” 背后,是诸葛亮对管理本质的深刻认知:宽和严的关键啊,其实不在于表面上是“心慈手软”还是“严格苛刻”,而在于能不能保证制度稳稳当当、公平公正地运行。


他治蜀期间,虽律法严明、极少赦免,但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任人唯贤等举措,让蜀地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虽惧法却心服口服。这种 “严法” 与 “实利” 的结合,打破了 “宽则得众,严则失人” 的刻板认知,为后世管理留下了 “宽严需适配治理目标” 的重要启示。

宽、严到底哪种情况更好呢?
西汉后期,元帝、成帝频繁大赦,甚至一年内大赦三次,导致律法沦为虚设,引发王莽篡汉的乱世。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以 “徙木立信” 确立律法权威,即使太子犯法,一样严惩其师傅公子虔与公孙贾。这种 “严到极致” 的治理快速扭转了秦国 “兵弱国贫” 的局面,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这是不是说严就比宽更好呢?
当然不是,真正的智慧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调整宽严尺度。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初期,因隋末战乱后民生凋敝,采取 “宽刑省赋” 的政策,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秩序稳定后,他对贪腐、谋反等重罪却绝不姑息,曾亲自督办刺史贪腐案,处死涉案官员十余人。这种 “乱世用宽,治世用严” 的动态调整,既保持活力,又维持稳定,成为宽严平衡的典范。

不仅古代,其实如今职场管理也要有针对的宽严抉择
比如:某制造业企业曾因生产安全问题频发,管理层决定推行 “严管模式”:制定《安全生产十不准》,明确规定 “违规操作一次警告,两次扣除当月奖金,三次直接开除”,且绝不因 “老员工”“高绩效” 等理由破例。起初有员工抱怨 “过于严苛”,但三个月后,企业安全事故率下降 82%,产品合格率提升 15%,员工反而逐渐理解:这种 “严” 不是针对个人,而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安全与利益。
反之,某互联网公司因过度 “宽纵” 导致团队涣散。该公司为营造 “轻松氛围”,取消考勤制度、允许员工随意调休,对迟到、早退等行为从不处罚,甚至对 “未完成项目却找借口推脱” 的员工也只是口头提醒。结果半年内,团队工作效率下降 40%,核心员工因 “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纷纷离职,公司最终不得不重新制定严格的考勤与绩效制度,但重建秩序耗费了大量时间与成本。这一案例印证了诸葛亮的观点:无原则的宽纵,只会让制度失效、团队失序,最终损害整体利益。

当然,职场管理的 “严” 并非一成不变,需与 “宽” 形成互补。某咨询公司在项目管理中采取 “严标准 + 宽关怀” 模式:对项目交付时间、报告质量等核心指标严格把控,一旦逾期或出错,项目负责人需承担相应责任;但同时,公司会为加班员工提供晚餐补贴与打车报销,员工家有急事可灵活申请调休,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这种 “对事严,对人宽” 的管理方式,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增强了员工归属感,团队离职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诸葛亮 “惜赦” 到现代职场管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管理的宽与严,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 “适配” 与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诸葛亮 “惜赦”的故事,看管理中的“宽”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