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春秋42 :为何说管仲临终安排差强人意?
1、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八十多岁的管仲病重垂危,为齐国效力四十余年的“春秋第一相”行至生命尽头。齐桓公预感不妙,即刻前往管仲府中见最后一面。这对合作大半辈子的君臣,面对生死永诀执手泪眼,无语凝噎。待情绪稍缓,齐桓公率先提及后事,问管仲若他不幸离世,国政该托付给谁,由此开启了管仲临终的关键安排,也为后续齐国的走向埋下伏笔。
2、面对齐桓公“政将安移”的提问,管仲先反问齐桓公属意何人,齐桓公直言“鲍叔牙”。从表面看,鲍叔牙是管仲知己,也是齐桓公敬重的老师,资历与能力似乎都是接任相位的最佳人选,且当年正是鲍叔牙用性命担保,管仲才得以留在齐桓公身边。但管仲却明确反对,理由是鲍叔牙“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虽廉洁奉公,却善恶过于分明、脾气清高,对上会约束国君,对下会违逆民意,爱得罪人难以凝聚团队、稳定国家,并非宰相之才。
3、齐桓公对管仲反对推荐鲍叔牙深感困惑,管仲进一步解释后,齐桓公转而问“然则孰可”。管仲推荐了隰朋,称其能言善辩、人缘好,识见超凡却不耻下问,侍君忠诚又懂变通,是可掌大局的大才。但紧接着管仲又长叹,说“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预言自己死后隰朋也活不长久。因隰朋年纪与管仲相差不大,并非长久之选,而管仲多年来始终未找到能真正替代自己的人选,尤其年轻一辈中无合适者,内心满是对齐国未来的担忧。
4、推荐隰朋后,管仲又着重提醒齐桓公,临淄城有“三条狗”需远离,即竖貂、易牙和开方。他指出,这三人此前为接近齐桓公,分别做出自宫入宫、烹子献食、放弃卫国太子之位的极端行为。管仲强撑病体苦谏,认为“子之不能爱,安能爱君”“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违背人性的极端付出绝非真心,实则是为了齐桓公手中的权力,若不远离必酿大祸,这是管仲对小人祸国的精准预判。
5、起初,齐桓公虽对三人“爱己”的表现有疑惑,但经管仲剖析后恍然大悟,含泪答应远离他们。齐桓公向来有“改过克己”的优点,能听得进正确意见,随后便将竖貂、易牙、开方罢官驱逐。此举让齐国朝堂暂时摆脱了小人干扰,国政得以维持短暂的清明,也印证了管仲判断的正确性,以及齐桓公初期对管仲临终嘱托的重视。
6、然而,驱逐三人后,齐桓公很快陷入不适。没了易牙打理饮食,他食不甘味,任何菜肴都觉得难以下咽;没了竖貂照料起居,他寝不安枕,生活秩序一片混乱;没了开方的歌功颂德,他少了甜言蜜语的滋润,觉得人生乏味。这些反应暴露了齐桓公“喜欢舒服”的致命缺点——忠臣良将的谏言虽有益国家,却常“良药苦口”,而小人虽祸国,却能让他享受安逸,这为后续悲剧埋下隐患。
7、因无法忍受失去小人服侍的不适,齐桓公最终还是将竖貂、易牙、开方召回宫中。三人回宫后迅速揽权,将齐国国政搅得一塌糊涂。彼时齐国本就有五公子争权的暗潮,小人乱政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不仅破坏了管仲生前维持的稳定局面,还直接引发了后续无法挽回的政治悲剧,齐国霸业的根基开始动摇。
8、齐国霸业衰弱,不能全归罪于小人,管仲自身也需承担责任。管仲早已知晓竖貂等人的小人本质,却仍将他们留在齐桓公身边,意图让贤臣专心治国、小人服侍齐桓公享受生活,这种“分工”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小人对权力的觊觎。更关键的是,管仲未做好人才传承——为齐桓公服务四十年的老一辈贤臣或老或死,年轻一辈中要么是庸才,要么是小人,无一人可堪大用,可见齐国后期人才选拔已出现严重问题。
9、与管仲相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安排后事、培养接班人方面更为出色。蜀汉虽偏居一隅、人才匮乏,但诸葛亮发掘并重点培养了蒋琬、费祎两人。蒋琬曾因任县令时玩忽职守差点被刘备处死,费祎本是刘璋亲戚,属蜀汉政权边缘人物,却在诸葛亮的培养下,成长为出色的政治人才,成功为蜀汉续命,这也从侧面凸显了管仲在人才传承上的不足。
10、西晋时,蜀汉降臣李密在《晋书·李密传》中曾言:“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李密将齐桓公与后主刘禅对比,指出两人均因任用贤臣而兴、任用小人而衰。不同的是,刘禅任用黄皓已是诸葛亮死后二十年,而齐桓公在管仲刚去世不久就召回小人,更能体现管仲临终安排未能从根本上约束齐桓公,存在明显疏漏。
11、管仲不推荐鲍叔牙,非但没破坏两人友谊,反而彰显了“管鲍之交”的真意。鲍叔牙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不满,反而为管仲感到高兴,认为管仲是为自己好。真正的朋友并非一味互相扶持,而是能看清对方的缺点,在看透后仍保持崇敬,且愿意直言指出缺点,让对方认清自我。这种“知心”的情谊,也成为春秋时期君臣、朋友相处的典范。
12、综合来看,管仲的临终安排既有精准之处,也有明显缺憾,称其“差强人意”恰如其分。他准确判断鲍叔牙不适合为相、识破竖貂等人的小人本质,展现了卓越的政治眼光;但他未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也未彻底清除小人隐患,加之齐桓公自身的缺点,最终让齐国霸业走向衰弱。相较于诸葛亮为蜀汉做好长远规划,管仲的临终安排确实未能完全护住齐国的未来,留下了诸多遗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