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写《正气歌》,他沉船殉国:谁才是南宋最后的脊梁?
一、惊涛中,他拔剑砍断缆绳:“放舟去,莫降!”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第七日。
狂风暴雨,巨浪如山。
一艘残破的战船在漩涡中打转,船头站着一位浑身是血的将军——张世杰。
身后,陆秀夫已背负幼帝赵昺跳海,千艘战船沉没,宋军覆亡。
部将哭喊:“元军围三匝,不如弃舟登岸,再图复兴!”
张世杰摇头,拔剑砍断连接各船的铁索与缆绳:“放舟去,莫降!”
又命人砍断船锚:“我为赵氏,已竭忠尽智。天命若此,何须再逃?”
话音未落,飓风掀翻战船,他与数百将士一同沉入南海。
史载:“世杰溺死,舟覆,无一人降者。”(《宋史·张世杰传》)
历史最悲壮的退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亲手斩断生路,与国同沉。
二、他是海盗出身的元帅,却成了大宋最后的脊梁
张世杰,范阳人,早年从军,曾为金将张柔部下,后叛逃南宋。
因战功升迁,成为南宋末年三大支柱之一,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宋末三杰”。
他不是儒将,而是真正的“战神”:
1275年,常州之战,率残军血战元将伯颜,巷战三日;1276年,临安陷落,他拒降,护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逃;1277年,收复雷州、化州,一度点燃复国希望。他治军严整,与士卒同食粗粝,所得赏赐尽数分予将士。
士兵感其恩,愿效死战。
《宋史》称:“世杰每战,必身先士卒,将士感奋,莫敢后。”
他不是名门之后,却用命扛起了赵宋的最后旗帜。
三、他为何不降?因为他知道,投降就是亡国
元军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
张弘范派人传话:“宋已亡矣,何苦死战?”
他答:“吾知降即富贵,但君死,臣不可独生!”(《续资治通鉴》)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妻儿早被元军俘获。
忽必烈命其子写信劝降,他回信只有一诗:
“昔为父子,今为仇雠。
吾受宋恩,誓死不二。
汝勿复言,吾志已决。”
他明知家人受苦,仍选择忠于宋室。
当亲情与忠义冲突,他选择了后者。
四、崖山之战,他为何布“连舟为阵”?
1279年,张世杰率千艘战船、二十万军民退守崖山(今广东江门)。
他下令:
将所有战船用铁索相连,结成“水寨”;皇帝居中,百官在侧,百姓在后;焚毁岸上行宫,断绝退路。此阵被后世争议,称其“自缚手脚”。
可真相是:
宋军多为水师新兵、流民,无陆战能力;元军骑兵强大,若登岸必溃;唯有依托战船,以水战周旋。他本计划长期坚守,待元军粮尽而退。
可叛将李恒献策,以小船火攻;
又逢飓风突至,宋军阵脚大乱。
他不是败于战术,而是败于天命与叛徒。
五、他死后,遗体漂流三日,渔民暗葬于海岛
据明代《崖山志》载:
“世杰溺死,尸浮海面,三日不沉,面色如生。
有渔者识之,夜葬于海陵岛(今广东阳江)西岸,不立碑。”
清乾隆年间,当地士绅查访旧迹,立碑“宋太傅张公之墓”。
可“文化大革命”期间,墓碑被毁。
今墓为1984年重修,位于阳江海陵岛,少人问津。
而文天祥就义处北京“文丞相祠”,香火不绝。
历史从不公正,它只记住名字响亮的人,却把真正的战神遗忘在浪涛里。
六、他最后的船锚,藏在谁手里?
2003年,广东江门渔民在崖门海域打捞出一铁锚,重达200公斤,上有“宋军水师·甲字九号”铭文。
经专家考证,极可能是张世杰旗舰所用。
更惊人的是,锚链有明显斩断痕迹,与史载“世杰令斩锚”吻合。
他亲手砍断的,不只是船锚,更是大宋最后的退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