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4:19

广西南宁市伊岭岩风景很美,谁知清朝时期几乎村灭,误死上千冤魂

乡镇游来到武鸣区的伊岭岩,到伊岭岩想到就是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花花世界,殊不知伊岭岩之前是个乡,也有赶集。伊岭乡、伊岭圩,伊岭古道都是伊岭圩曾经的辉煌,但辉煌的背后却是道不尽的苦水和前辈们在战乱时期留下的岁月沧桑。伊岭圩明清时期非常的繁荣,但也因繁荣几乎被村灭。

清朝咸丰10年(1860)太平天国军石达开的部下赖裕新带领上万人的军队从武缘出发进攻邕州,久攻不下兵力折损只能返回武缘。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后赖裕新带领太平军攻打葛圩、林圩(太平)等团。此时的太平军虽说战斗力不如鼎盛时期的当初,但对付地方团练亦是手拿把掐的事情,赖裕新带领太平军浩浩荡荡的前往葛圩。

赖裕新带领太平军信心满满的去攻打葛圩和林圩,本想也就一顿饭的时间就完事,没想到进攻葛圩时遭到武缘团练头目林海源带领数千练丁抵抗。经过大半天的激战,太平军不仅没能攻下葛圩还损兵折将上千人。赖裕新眼看情况不妙只能带领太平军撤走,林海源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此地毕竟是武缘县,太平军是外来者,消灭对手最好是在本县内,林海源便带领练丁追击。

太平军有几百人撤退时落单被练丁追击至伊岭岩之上,太平残军深知俘虏即被砍脑袋,迫于无奈只能跳崖自尽。几百太平军跳崖的60年后,也就是民国12年(1924)左右,村民还在伊岭岩前面的水田里挖到太平军的遗骸,很多遗骸都带有长辫子。太平军在武缘乃至整个思恩府来说印象都不好,进入思恩府后百姓民不聊生,因此百姓都将太平军带有点藐视的称为长毛军。

几百太平军跳崖自尽其实就是打掩护,好让赖裕新带领主力撤退。赖裕新拐过几座山终于摆练丁的追击,不过此时的赖裕新已经是惊弓之鸟,听到点风吹草动都心惊胆寒,更不知道的是赖裕新所处的位置仍旧在练丁控制的范围内。为了尽早摆脱练丁追击,赖裕新带领太平军沿着山脚撤退,来到敢曼村(伊岭村敢曼屯)后休整。

期间太平军士兵听到敢曼屯后山洞内听到响声,处于惊弓之鸟的太平军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并将山洞包围起来。赖裕新派几个士兵到洞口查看发现洞内人群黑压压一片,没等确认是什么人就回去汇报。赖裕新担心是追击而来的练丁,索性就命部下拾来干草堵住洞口,一声令下洞口半座山皆是烟火,洞口被烧黑一片,上百年大树皆烧尽。

伊岭圩阮家、苏家、潘家几百人为躲避战乱而藏在洞内,赖裕新误认为村民是武缘县的练丁,索性就将几百村民闷死在洞内。洞内皆是伊岭圩苏家、阮家、潘家的老小,没有战斗力,而洞内没有排气通道,大火一起,哭声、咳嗽声、哀叫声、惨叫声传出洞外,几百冤魂就此陨落。敢曼屯后山的洞内躲藏的几乎是整个伊岭圩的全部人口,这几百人被闷死也就意味着伊岭圩几乎遭到团灭。

赖裕新把火一烧闷死几百无辜村民,想来应该是拿村民解气,毕竟在葛圩打败仗,对手是地方练丁,伊岭圩的村民极有可能是练丁的亲属,杀死练丁家属来泄愤。火光漫山遍野的同时也暴露行踪,赖裕新担心全军覆没只能沿着伊岭古道北走,途径潘家村又看见附近山洞内有村民躲藏,赖裕新以同样的方式将潘家村的村民闷死在洞内,伊岭圩几百年的人口繁衍在太平军的蹂躏下变成死圩。

赖裕新带领太平军在武缘县兜兜转转几年没能站住脚,最后只能带领残军走百勒关北上跟盘踞在庆远府的石达开汇合。石达开与赖裕新汇合后攻打泊涩城失败,赖裕新带领残军顺红水河下游败退,在匹夫关被潘氏、王氏、韦氏、莫氏土司的联合军给打残。石达开在广西没法站住脚最后只能北上贵州,据说要去巴蜀境地抢占天府之国,后来石达开的军队被清军消灭。
太平军出走武缘县后的几年,阮家族老带领所剩村民到洞内拾捡残骸,分辨不出残骸的身份,只能将残骸放在20多口大缸里,然后安葬在敢汉屯附近的土坡上。潘家族老也带领本族村民到洞中拾捡遗骨,安葬于大墓中,伊岭圩则进入60多年的荒凉期,直到民国初期才恢复人口增长。若没有解放初期放任的生育政策和村民强盛的生殖能力,恐怕现在的伊岭圩是个人烟稀少但非常富裕的小地方。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南宁市伊岭岩风景很美,谁知清朝时期几乎村灭,误死上千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