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隋唐两朝历史的“鲜卑族”,是今天的哪个民族?你绝对想不到
说起鲜卑族,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古代游牧民族,活跃在魏晋南北朝那会儿,建了不少国家,闹腾得挺凶。但你知道吗,这个民族不光在历史上搅动了中原格局,还直接影响到隋唐两个大王朝的建立和运作。
更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后裔到现在还存在,只是大部分已经融进了咱们汉族里头,还有一小撮成了现在的一个少数民族。
鲜卑最早的根儿,得追溯到东胡族。东胡是春秋战国时候活跃在东北和内蒙古一带的游牧群体,跟匈奴差不多,都是靠放牧和打猎过日子。
公元前209年左右,匈奴出了个冒顿单于,这家伙野心大,带兵把东胡打得七零八落,东胡人只好四散逃命。其中一支跑到大兴安岭北边,住了下来,就以当地一座山叫鲜卑山,自称鲜卑族。
鲜卑这个名字,据说有吉祥的意思,或者跟他们崇拜的某种动物有关,反正从这儿开始,他们就独立成一支了。早期鲜卑人跟匈奴有不少摩擦,但匈奴强盛时,他们只能低头附庸,帮着匈奴干活儿。
等到东汉时候,匈奴内乱,分裂成南北两部,鲜卑抓住机会,公元1世纪末开始崛起。他们吸收了不少匈奴残部,实力膨胀,占据了蒙古高原大片地盘。
公元45年,鲜卑试探着南下侵扰汉朝边境,结果被光武帝刘秀派兵给收拾了,损失惨重,从此老实了不少。东汉朝廷就利用鲜卑当打手,去对付北匈奴。
鲜卑人乐得这么干,因为打下来的地盘和财物都归自己。到了2世纪中叶,出了个檀石槐,这人是鲜卑的第一个大统帅,他把散乱的部落捏合起来,建了个大联盟,地盘从辽东伸到西域,人口上百万。
檀石槐带兵屡次南下抢掠汉边,汉朝拿他没办法,只能和亲封赏。但他死后,联盟就散了,儿子们争权,鲜卑又分裂成好几支。
三国时期,鲜卑继续活跃,出了轲比能这号人物。他学着檀石槐,试图再统一,但曹魏不乐意,让他太强了就麻烦。轲比能表面上臣服曹操,暗地里扩张,公元235年终于起兵反叛,十万大军骚扰边境,还跟蜀汉诸葛亮搭上线,搞得曹魏头疼。
但曹魏派刺客把他杀了,鲜卑又一次散架。西晋时候,鲜卑各部继续南迁,参与五胡乱华。
慕容氏建了前燕、后燕等国,宇文氏后来建北周,拓跋氏建北魏,乞伏氏建西秦,秃发氏建南凉。这些国家在北方混战,鲜卑人当了主角,控制了中原北部大片土地。
北魏是鲜卑建的最牛的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国,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开启南北朝对峙。北魏初期,鲜卑人保持游牧习气,语言风俗跟汉人不一样,但为了稳固统治,公元471年到499年在位的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
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逼着鲜卑贵族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宇文氏保持原样,但整体上推动通婚和文化融合。这改革不是一帆风顺,反对的鲜卑贵族闹事,孝文帝派兵镇压,杀了不少人。但改革让北魏更像中原王朝,也加速了鲜卑和汉人的混血。
北魏后期内乱,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高洋篡位建北齐,西魏被宇文觉篡位建北周。北周的宇文氏是鲜卑宇文部后裔,他们继承了鲜卑的军事传统,公元577年宇文邕灭了北齐,统一北方。
但宇文邕死后,北周衰弱,公元581年,杨坚篡位建隋。杨坚的爹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杨忠,有鲜卑血统,杨坚自己娶了鲜卑独孤氏为妻,隋朝的建立离不开鲜卑贵族的支持。
隋文帝杨坚推行均田制和科举,鲜卑人参与其中,很多鲜卑姓氏的官员在朝廷任职。隋朝虽短命,但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这里面鲜卑的军事和政治遗产功不可没。
隋亡后,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唐,公元618年开国。李渊的妈是独孤氏,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妈窦氏也有鲜卑渊源。唐朝皇室跟鲜卑有亲缘,很多大将如尉迟恭、长孙无忌,都是鲜卑后裔。
尉迟恭是鲜卑尉迟氏,帮李世民打天下,玄武门之变立了大功,后来封鄂国公。唐朝的军制和文化,受鲜卑影响深,比如胡床、胡服流行,还有门神画里尉迟恭的形象。
鲜卑人带来的骑射技能,加强了唐军战斗力,早唐对外扩张,鲜卑血统的将领出力不少。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和贵族,好多都有鲜卑背景,这不是巧合,而是鲜卑通过北朝积累的势力,直接渗透到中原王朝的核心。
鲜卑对隋唐的影响,不光是血统和军事,还有文化和制度。北魏的汉化,让鲜卑习俗融入汉文化,比如姓氏改革,很多鲜卑姓现在还常见,像慕容、宇文、尉迟、独孤、长孙,这些在汉族里头流传。
鲜卑崇佛,北魏建了云冈和龙门石窟,这影响了唐朝的佛教艺术。制度上,北周的府兵制传到隋唐,成为唐朝军事基础。鲜卑的游牧经济,也带进中原,影响了土地分配和税收。
但鲜卑人不是什么正面英雄,他们南下时抢掠杀戮,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生灵涂炭,鲜卑诸国之间也互相攻伐,慕容皝灭段氏,拓跋焘灭其他胡国,这些事儿干得挺狠,造成大量人口流失。
鲜卑作为独立民族,到隋唐就渐渐消失了。主要原因是汉化太彻底,语言丢了,风俗改了,通婚太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转折点,之后鲜卑人基本说汉语,穿汉服,融入汉族大熔炉。到唐朝,鲜卑人已经没法区分了,只能通过姓氏认出来。但不是所有鲜卑都南迁,有一支拓跋鲜卑留在东北老家,没参与中原混战。
这支人后来演变,部分融入其他民族。现代研究,尤其是DNA检测,显示锡伯族很可能就是拓跋鲜卑的后裔。2003年吉林大学的研究,发现锡伯族Y染色体序列跟拓跋鲜卑高度匹配,线粒体DNA也支持这观点。
锡伯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9万左右,主要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还有辽宁吉林散居。他们自称锡伯,历史上叫法多变,像鲜卑、室韦啥的。
锡伯族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是鲜卑后裔,一说是女真人后裔,还有说跟鄂伦春族同源。但生物考古学证据倾向鲜卑说,特别是拓跋支系。
清朝时候,锡伯族被调到新疆戍边,保留了些游牧传统,但现在多务农,语言是满语方言,风俗跟满族近,但DNA显示跟鲜卑更贴合。锡伯族有自己的文字,基于满文,文化上继承了射箭和骑马技能,这跟鲜卑游牧背景对得上。
除了锡伯族,鲜卑后裔还可能在其他民族里。土族(Monguor)在青海甘肃,可能是吐谷浑鲜卑后裔,他们说蒙古语系语言,但有鲜卑痕迹。
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也跟鲜卑有遗传联系,研究显示鲜卑父系单倍群C-F3830在这些民族常见。柔然鲜卑是契丹祖先,契丹后来成辽国,融入蒙古和汉族。
吐谷浑被吐蕃灭后,部分融入藏族。韩国有些姓如慕容改莫、拓跋改元、独孤改独孤,也可能是鲜卑后裔。但主流是,大部分鲜卑融进汉族,通过那些特殊姓氏延续血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