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家族的年收入有多少?他的子孙躺在家里,岁入轻松过五万两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三藩之乱后,尚可喜家族的结局还不算太差,他的儿子尚之隆是和硕额驸,并成了尚家的大宗。关键是,尚王一脉还是三藩后代中最有钱的,完全可以用富得流油来形容,甚至可以说财力比后来恩封的宗室亲王还略胜一筹。尚可喜于天聪八年降清,至康熙十五年去世,四十二年时间中,率领部下身经百战,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效尽了犬马之劳,直到古稀之年,还不畏兵祸,坚持效忠清帝,念念不忘皇太极之恩德,直至气死。
因此康熙帝对尚可喜的评价很高,遣官迎其灵柩,赐银八千两,葬于海城,并设两个佐领专为尚可喜守墓。
正因为尚可喜多年统兵作战,封授王爵,长期坐镇广东,因而有机会掠夺大量的人口和财产。清圣祖实录记载尚可喜“家赀巨万,庄园众多。”而且尚可喜还凭借权势,滥征捐税,“藩下所属私市私税,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
尚可喜到底积攒了多少财富,名下有多少庄田、人口,总数是难以确知的。但可以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乾隆二年,内务府对尚家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在尚家名下的成年包衣人丁共有1880名。
以上所说的只是成年人丁,如果连家带口,数字恐怕还要翻几倍,也就是说,尚家名下就有近万人的包衣人丁,这个数字已经够惊人了。然而这还是指辽东而言,并非尚家名下全部的人丁总数。
尚可喜在关内还有大批耕种庄地、养赡家主的包衣人丁。康熙二十三年,编立了五个尚姓养赡家口的佐领,仅和硕额驸尚之隆名下的三个佐领,就有壮丁1700余名。
尚可喜的庄地分布在关外辽东的海州及光内通州等处。乾隆三年二月,盛京户部向京师户部递交了尚可喜的地亩清册,记载了海州庄地的具体数字。
因为清册中记载的比较零散,御史就不一一列出了,只说总数。从这份清册统计来看,尚可喜在关外共有庄地8510日,按一日六亩计,共有地51006亩,分布在海州所属四十个村屯。
尚可喜在关内也有大量庄地,顺治年间和硕公主下嫁尚之隆时,内务府陪送庄圆五所,坐落子啊通州、乐亭、涿州,有地7063亩。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尚可喜的子侄从广东迁徙至京师,归隶汉军镶蓝旗,康熙帝特谕,将其家下子包衣人丁,编为尚之隆兄弟“养赡家口”五个“勋旧佐领”,这五个佐领此后就是尚家的世袭佐领,属于私有性质。
每个佐领下人丁给地30亩,其中尚之隆一人领三个佐领,有壮丁1783名,共分得庄地53090亩,这些地分布于直隶十三个州县。如果加上尚之孝名下的庄地,总计就有七万多亩。
基本上就可以算出,平南王府在辽东海州有庄地51006亩,在关内有公主陪嫁的地7033亩,有尚之隆兄弟五个勋旧佐领下壮丁地75720亩,三项地亩相加,共有133753亩,分布在关内外十六个州县。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要问,尚可喜家既然有这么多的庄地,那么他们家一年的收入又有多少呢?
确切的数字肯定是不那么好计算的,只能说个大概。按照清代勋旧贵族庄地清册的规定,一个庄丁每年要向主子交纳猪一口、鹅二只、鸭子三只、鸡三只。
尚可喜家那么多的庄丁,不可能让他们都交实物,必然是折合粮或银。按照康熙晚期内务府规定的价格,鹅一只价格三钱五分,鸭二钱三分,鸡二钱九分,猪价银十一两八钱。
内务府的价格一般都高于市场价,如果按照一半估价,一个庄丁每年要向尚家缴纳八石七斗六升,比一般的百姓向官府缴纳的正额赋税要高很多。
此外,庄丁每年还要上缴干草二百束,照内务府估价,每草一束,折银二分七厘五毫,也以半价计,二百束草的价银为二两七钱。两项合计,一个庄丁每年要缴纳的所有物品合粮十三石七斗,折合银两为六两八钱七分。
以尚之隆名下的壮丁1783名计,每年在家躺着就有12249两银子的进账。如果加上俸禄和皇帝的赏赐,那么收入将是十分可观的,一年下来少说也得有五六万两的进账。这样的收入,基本上就很恩封宗室和硕亲王差不多了。
然而,尚家大富大贵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尚可喜去世后,其子尚之信、尚之节、尚之璜、尚之瑛皆因附吴三桂叛乱而处死,曾任平南大将军的尚之孝后来也被牵连革职,唯有第七子尚之隆因系和硕额附得免于祸。
平南王府在三藩之后地位大大下降了,到了雍正年间,尚府在政治上进一步衰落,尚之隆死后,其子孙仅承袭了佐领微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