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案:绝塞生还
祸起萧墙乾隆二十五年的苏州城,丝织业正旺。阊门内的“福兴绸庄”里,老板李福正摸着一匹新到的杭绸,伙计们搬货的吆喝声混着街外的茶担叫卖,透着日子的红火。妻子陈氏端着刚熬好的莲蓉羹进来,笑着说:“隔壁张婶说,小李子昨天跟人打架,把人家的风筝扯破了。”李福摇头笑:“这小子,跟我小时候一个样。”傍晚时分,店门被砸得砰砰响。两个穿皂衣的差役站在门口,手里的传票晃得人眼晕:“李福,有人告你偷税漏税,跟我们走一趟。”李福愣了:“我每月都让账房交了税,怎么会……”差役不耐烦地扯他的胳膊:“到了衙门再说!”
县衙里,知县王怀仁拍着惊堂木:“有人举报你去年卖往杭州的三千两银子丝绸,没入账交税!”李福急得直跺脚:“大人,我有税单为证啊!”王怀仁冷笑:“你的伙计张三都招了,说你让他把银子藏在柴房里。”李福转头看向堂下的张三,昔日跟着他跑生意的小伙计,此刻缩在角落,不敢看他的眼睛。
三天后,判决下来:李福犯“匿税罪”,判流刑三千里,发往伊犁。陈氏抱着刚满七岁的小李子,哭着扑到差役脚边:“大人,他是冤枉的!”王怀仁挥挥手:“滚出去!”李福被押走的那天,母亲拄着拐杖追出巷口,喊着“儿啊”,一口气没上来,倒在地上。等李福挣扎着回头,只看见陈氏抱着母亲的尸体,哭得直不起腰。
绝塞之路从苏州到伊犁,三千七百里路,要走七个月。李福背着一个蓝布包袱,里面裹着陈氏连夜缝的棉服、母亲留的银簪,还有小李子画的歪歪扭扭的“全家福”。同行的流人里,有偷了地主家牛的农夫,有杀了人的猎户,还有个穿长衫的秀才,据说因为写了“讽刺朝廷”的诗。
头一个月,他们沿着京杭大运河走,两岸的杨柳还绿着,可李福的脚已经磨出了血泡。差役用鞭子抽他:“快走!误了期限,你我都得受罚!”到了徐州,遇到暴雨,运河涨水,他们只能绕路走山路。山上的泥路滑得像抹了油,李福摔了一跤,包袱里的银簪掉在泥里,他爬着去捡,差役踢了他的腰:“矫情什么!”
进入陕西境内,天气越来越热。那个秀才因为中暑,倒在路边,差役看了一眼,说:“死了就扔这儿,反正没人收尸。”李福看着秀才的尸体,想起母亲的样子,眼泪混着汗水流进嘴里,咸得发苦。
到甘肃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强盗。三个蒙面人跳出来,抢了他们的干粮和钱,差役被砍了一刀,捂着胳膊骂骂咧咧。李福只剩下身上的破衣服,只能靠乞讨为生。有天在路边,一个卖豆腐的老太太给了他一块热豆腐,说:“可怜的娃,慢慢走,别着急。”李福捧着豆腐,眼泪掉在豆腐上,把豆腐泡得软软的。
边地绝境乾隆二十六年春天,伊犁将军府的辕门出现在眼前。李福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脸上全是晒出来的斑,像块晒干的橘子皮。官员把他分配到“屯垦队”,跟着士兵们去种麦子。伊犁的土地硬得像石头,一锄头下去,只留下个浅坑,李福的手磨得全是血泡,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抽抽。
他住的土房里,没有窗户,只有一个破洞透风。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十度,土炕冷得像冰,他只能把所有的衣服都裹在身上,缩在炕角发抖。夏天的时候,蚊子像云一样,咬得他浑身是包,挠破了就流黄水,疼得睡不着觉。
有天,他在地里干活,遇到了一个来自江南的商人。商人告诉他,苏州的丝绸生意不好做了,陈氏带着小李子搬到了乡下,靠卖针线活为生,日子过得很苦。李福听了,坐在田埂上,看着远处的天山,眼泪掉在泥土里,把泥土砸出个小坑。
他想念家里的老槐树,想念陈氏做的莲蓉羹,想念小李子喊“爹”的声音。每到晚上,他就对着月亮说话,像对着家里的人:“我会回来的,等我。”
一线生机乾隆三十年,伊犁将军换了人。新将军明瑞是个旗人,长得高大威猛,却喜欢读书。有天,他到屯垦队视察,看见李福在算账,算盘打得噼啪响,算出来的数分毫不差。明瑞问:“你以前是做什么的?”李福低着头,说:“回将军,我是苏州的丝绸商人,被诬陷流放过来的。”
明瑞盯着他的眼睛,问:“你有证据吗?”李福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税单,说:“这是我去年交的税单,上面有苏州知府的印章。”明瑞接过税单,看了半天,说:“明天到将军府来,我有话跟你说。”
第二天,李福到了将军府,明瑞递给她一杯茶,说:“我查了你的案子,那个张三后来被人看见在赌场输钱,应该是被人收买了。”李福的手发抖,茶杯里的茶洒在衣服上:“将军,我冤枉啊!”明瑞说:“我会给皇上写封信,说明你的情况。你要是愿意,就留在将军府做会计,帮我管账。”
李福跪下来,磕了三个头:“将军的大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从那以后,李福每天跟着明瑞处理公务,把将军府的账目做得井井有条。明瑞经常跟他聊天,说:“等皇上的旨意下来,你就能回家了。”李福看着窗外的天山,心里充满了希望。
归程漫漫乾隆三十一年春天,明瑞拿着一封圣旨,走进李福的房间:“皇上赦免你了,让你回江南。”李福接过圣旨,手发抖得厉害,上面的“赦免”两个字,像火一样烧着他的眼睛。他哭着说:“将军,我能回家了!”明瑞笑着拍他的肩膀:“赶紧收拾行李,明天就走。”
李福买了一匹马,带着明瑞给的银子,出发了。归程比流放的时候更难走,因为他一个人,没有差役跟着。在沙漠里,他迷路了三天,渴得喉咙冒烟,只能吃仙人掌的果实。有天晚上,他遇到了狼,吓得爬上树,直到天亮才敢下来。
到陕西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卖货的小贩。小贩告诉他,苏州的陈氏带着小李子搬到了乡下,因为城里的房子被卖掉了,用来还债。李福听了,赶紧往江南赶。他每天走几十里路,脚磨得全是泡,却一点都不觉得疼,因为他知道,家里的人在等他。
重见天日乾隆三十一年秋天,苏州乡下的一个小院子里,陈氏正在晒衣服。小李子蹲在地上,用石头画着什么。突然,门口传来敲门声,陈氏去开门,看见一个穿破衣服的男人站在门口,头发白了一半,脸上全是皱纹。她愣了半天,说:“你是……李福?”
李福的眼泪掉下来,说:“是我,我回来了。”陈氏扑到他怀里,哭着说:“我以为你再也不会回来了!”小李子站在旁边,看着他们,问:“娘,他是谁?”陈氏摸着小李子的头,说:“这是你爹。”小李子扑到李福怀里,说:“爹,我想你!”
李福看着家里的一切,土炕、破桌子,眼泪掉在小李子的头上。他说:“我再也不会走了,再也不会了。”
余波未了李福回来的消息,在苏州城传开了。人们都说,他是“绝塞生还”的奇人。有人把他的故事改编成戏曲,在苏州的戏院里演出,戏名叫《伊犁归》。戏里的李福,穿着破衣服,背着包袱,在沙漠里走,观众们都哭了。
后来,乾隆皇帝听说了他的故事,赏了他五百两银子,让他重新做起丝绸生意。李福的“福兴绸庄”又开起来了,生意比以前更兴隆。他把当年诬陷他的张三找回来,给了他二十两银子,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张三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对不起你。”
李福晚年的时候,经常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孙子们讲他的经历。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孙子们问:“爷爷,你在伊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李福摸着孙子的头,说:“想过,但我想起你奶奶和你爸爸,就觉得一定要回来。”
乾隆四十五年,李福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家人把他葬在苏州的郊外,墓碑上刻着“绝塞生还李公之墓”。每年清明,陈氏都会带着子孙们去扫墓,对着墓碑说:“你看,咱们的孙子都长大了,你要是还在,该多好啊。”
参考书籍1. 《清史稿·刑法志》(中华书局,1977年)
2.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3. 《啸亭杂录·卷十》(中华书局,1980年)
4. 《池北偶谈·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 《大清律例·卷四》(法律出版社,1999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