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1:25

康熙神品,翠毛蓝


清康熙皇帝像(局部)
爱新觉罗·炫烨,无疑是清王朝最杰出的帝王,没有之一。他所创立的康熙王朝历时6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帝王之一,史称“康熙大帝”。明末,兵荒马乱,清军乘势入关一统中国,崇祯自缢。但只占1%的满人,又该如何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

清康熙 御笔“清慎勤”匾额 (估价约1200万元)
撼山易,而得民心难。清朝建立之初,其统治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康熙时期,内有鳌拜三番作乱,外有游牧民族的虎视眈眈,加之满汉间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汉族士大夫的抵抗和不满,可谓内忧而外患。王朝建立之处,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清康熙 亲贤爱民奉天法祖随身玺(估价约1200万元)
玄烨绝对是一个机敏过人、临机善断的君王。他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只要能够收服汉臣(汉人)的心,其他问题自会“水到渠成”。何为收服?就是让人“心甘情愿”:要么,你成为我;要么,我成为你。而康熙选择了后者,迅速推行“全面汉化”。

清康熙 皇帝祝寿唐卡 童子献桃(估价约3000万元)
从历史上看,康熙的汉化政策绝非“作秀”,而是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一汉到底”。在政治上,大力吸纳汉族士大夫参与治国理政,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治汉”,一可借鉴汉官经验,二能获得汉人认同,这就是史上常说的“政治开明”。

清康熙 御笔“赋政于外”(估价约900万元)
在经济上,康熙帝放弃“游牧民族”本色,实施了一系列利于“农耕民族”发展的政策。他不仅鼓励垦荒、减免赋税来发展农耕,还通过兴修水利以完善灌溉体系,在政策与技术上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北京“先农坛”,便是康熙帝祭祀土地、神农之所。

清 康熙字典36册(估价约2000万元)
在文化上,康熙大力鼓励汉族文化的复兴,并广设书院以加大对汉文化的学习和推广。而他本人亦“饱读经书史籍”,因而“汉学深厚”。其下令编纂的《康熙字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字典,极大地推动了汉字的规范化和汉文化的传播。

清康熙 皇帝御宝 檀香木异兽钮方玺(估价约8000万元)
汉化,最重要的就是取得“文化认同”,而文化的根基在民间。康熙帝因此颁布政令以鼓励汉族艺术和手工业发展,在戏曲、绘画、丝织、雕刻等领域百花齐放。尤其是在以景德镇为首的制瓷业,康熙皇帝取得了前无古人的“骄人业绩”。

清康熙 素三彩云龙纹筒瓶一对(估价约8000万元)
康熙二十年,随着三藩的平定和政权稳固,经济和手工业逐渐恢复,海外贸易开始活跃。景德镇作为昔日的制瓷中心“老树新花”,官窑烧造亦得以恢复。青花、釉里红、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珐琅彩以及各色仿古瓷皆有烧造,堪比“文艺复兴”。

清康熙 青花福寿满堂梅瓶(估价约1470万元)
花开数朵,咱们单表一枝。康熙青花,在万花丛中显得格外抢眼。青花瓷是明清陶瓷中首屈一指的品种,在元青花、永宣青花、崇祯青花等“前辈”面前,康熙青花竟意外的“火出了圈”,烧出名震天下的青花名品“翠毛蓝”!

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估价约4400万元)
我们曾说过,崇祯青花以“石子青”为钴料,到了晚期尝试使用“珠明料”,但因工艺缺陷导致发色暗沉,且釉面多橘皮纹。改朝之后,顺治青花依然沿用“石子青料”,与崇祯青花形成“重叠期”。至康熙,“珠明料”正式登场,“翠毛蓝”崭露头角。

清康熙 青花开光赏瓶(估价约200万元)
作为康熙青花的典型发色,“翠毛蓝”通过珠明料与浙料的科学配比及分水技法,呈现出“宝石蓝”的发色,以“墨分五色”之喻分出五至九种色阶,形成立体渲染效果 。但这种“混料”的说法至今依然有争议,但“珠明料”的使用是确定无疑的。

清康熙 青花琴棋书画花口碗(估价约200万元)
翠毛蓝的发色,《陶雅》记载其“娇翠欲滴”。这是康熙中期在景德镇瓷业恢复之后取得的“重大成果”:“珠明料”经煅烧提纯后与浙料配比,使钴元素充分显色 ,并在1280℃窑温下方能呈现“宝石蓝”效果,烧制时需精确控制氧化焰与还原焰比例 。



清康熙 青花矾红童子罐(估价约300万元)
这种对窑温以及氛围的精准控制,在烧瓷“基本靠手”的古代无法想象。今天,我们依然无法烧出“翠毛蓝”,可见理论与实际差距之大。而“翠毛蓝”所呈现出的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色阶,妥妥的“五彩青花”。可惜,康熙之后“翠毛蓝”便已失传!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携琴访友蒜头瓶(寄托款)
这里有几个谜题:一是“翠毛蓝”是否采用“混料”?二是康熙命人编纂了《陶冶图说》,详细记录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为何“翠毛蓝”还会失传?第三,康熙戎马一生,为何能够对瓷器艺术有着如此独到的见解和审美品味?或许,历史永远没有真相。

康熙青花釉里红荷鸟纹棒槌瓶

釉里红的发色来自对铜红料的掌控。从明宣德之后的衰退,直至晚明的停烧。康熙朝对釉里红进行了挖掘性复烧,恢复了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名品,比之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青花釉里红,将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与釉里红的浑厚壮丽融为一体。

今天分享的这件康熙早期的青花釉里红棒槌瓶,高9厘米,宽4厘米,属于文房水注或把玩件。从瓷胎、底足特征以及青花、釉里红的发色判断,应为康熙早期到中期的“翠毛蓝”名品。

器型:棒槌瓶始于宋,经晚明改良后成熟于清康熙年间。这件棒槌瓶是典型的康熙形制,盘口、直颈,丰肩平腹渐收与圈足。其颈、肩、身腹分别绘制不同纹饰,并以青花圈区隔,是典型的清瓷结构。

纹饰:这件棒槌瓶,器身构图丰满,景物比例相对高大,但又注重整体的留白,表现了晚明与清早风格的过渡与融合。画面采用通景画法,以青花分水绘就“满池娇”情境:荷叶青碧、古柳沧桑、静动相宜的翠鸟、肩部盘旋的蝙蝠,以及颈部的修竹。构图复杂但张弛有度,釉里红如“画龙点睛”。
pic/1vhnp5xocpi.jpg
寓意:这种构图方式,既承袭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预示着对海清河晏、生活美满的期盼,又将满族文化中的多层次构图方式融合其间,体现了汉满一体的政治背景。
pic/nrwbz2dvjtc.jpg
青花:采用珠明料(或与浙料)配比而成的翠毛蓝,色如蓝宝,赏心悦目。由于是早期产品,分水色阶尚达不到鼎盛时期的“五彩青花”,但较之晚明,却有云泥之分。微观之下,青花钴料提炼精纯(煅烧法),通透莹润,基本没有钴料聚集的锰斑(有白色结晶斑),“蓝宝”名副其实。
pic/etibiss4o2v.jpg
釉里红:的用法带有鲜明的清代特征,只在蝙蝠、翠鸟头羽以及荷花花头进行重点点染,色调浓重凝厚,线条刻画清晰。微观下,釉里红发色浓艳直追永宣(有少许结晶体),若“红宝”之绚丽。
pic/tpkla5jens1.jpg
釉面:典型的康熙亮青釉,釉水肥厚,紧皮亮釉之上,缩釉点较多。尤其是盘口之上,一圈肥厚的湖绿色积釉,更添古雅之意。
pic/j2iljyka1we.jpg
微观下的釉面,气泡若珠而变异者尤多,并出现钙化结晶的“石花”现象,古意盎然。这种“康熙特色”,与当时的釉料配比、烧制工艺关系密切,晚明以及康熙之后皆难见到。
pic/laitl4zy3gd.jpg
胎质:胎土采用二次元配方,陈腐与淘炼有欠精纯。器内无釉露胎处多孔隙,可见类似橘皮的“麻点”,盘口背侧甚至出现了“麻仓土”的孔隙特征,皆为工艺缺陷所致。康熙早期,由于景德镇官窑停烧,多用“官搭民烧”之策,导致产品质量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中期官窑恢复烧造之后,质量才日趋稳定。
pic/pnq0eiftsbr.jpg
圈足:采用晚明的平切足,然后内外各修一刀,形成康熙早期特有的“尖锐”风格,既承袭了明末的硬朗,又为晚期向雍正“泥鳅背”的圆润过渡奠定了基础,折角处有积釉。露胎处,氧化铁斑点富集,红色是三氧化二铁(火石红),黑色是四氧化三铁(黑斑),颗粒圆钝,自然杂糅。
pic/dlyhlc42ppk.jpg
器底:同施亮青釉,微有塌底,无款。但青花釉里红属当时极为珍贵之器,受规制与成本限制,只能“官搭民烧”,所以此物应属“无款官窑”范畴。
pic/gsknzo3rclu.jpg
综合来讲,此物是康熙早期向中期过度的产物,从中可以解读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诸多信息,而“考古”的意义就在于此。其后,“翠毛蓝”在钴料配比、胎土淘炼、青花分水技法等方面皆有大幅提高,在康熙三十年至五十年间达到巅峰,一举成名天下知。
pic/1cgufnvop4l.jpg
历史总是需要证据,康熙青花工艺的演变从侧面折射出康熙汉化政策的效果。经历这个重要转折之后,清王朝不仅改善了满汉关系,也为后续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而爱新觉罗·炫烨,也最终活成了他想要的样子——康熙大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熙神品,翠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