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易枢导致满清最后一次变革的机会的丧失,再无中兴的可能
光绪十年,这一年满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同时取得在朝鲜仁川清租界管理权。但还在在这一年,藩属国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开化派宣布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清军虽然迅速平定事件,但加速了华夏宗藩体制瓦解,满清也因马尾海战失败。满清丧失了对越南的控制,越南沦为法国保护国。
但这一年对于满清来说,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就是甲申易枢,这一年的3月13号。慈禧发布懿旨,把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黜,因这一年是农历的甲申年,所以叫“甲申易枢”。甲申易枢堪称是晚清政局一个特大变动。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第三次绕开军机处直接下谕旨对大臣进行处置。这一年慈禧49岁,时任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51岁。
从太平天国到同光中兴,到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庚子国变,清帝国经历了从灾难到复兴,从复兴到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节点,就是恭亲王奕䜣下野,满清失去了他最有能力的掌舵者。
当时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包括四朝元老,已经年逾古稀的武英殿大学士宝鋆。他是奕訢心腹,资格老,功劳大,但宝鋆年事已高,已经渐渐淡出了日常事务,他在军机处更多作为一个元老重臣来压压阵,已经不再拿主意做决断了。
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他是清流魁首,同治帝师。慈禧让他入军机,就是对抗奕䜣的,因为他素来和奕訢关系紧张,加之被南派领袖,导致他被同为军机大臣的沈桂芬打压,使得他在军机处的处境一度非常尴尬,直到沈桂芬去世,李鸿藻才渐渐拥有实权。李鸿藻在士林的威望很高,但他与洋务派如李鸿章、丁日昌等人不对付。
兵部尚书景廉在光绪二年进军机,但在军机处一直存在感稀薄。之所以进军机,是文祥去世后需要一个满臣顶替这个位置,景廉能力平平,但其官声还算不错,不争不抢。工部尚书翁同龢,当朝帝师,入值军机处两年不到,新人一个,加上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导皇帝读书,故而他在军机处象征的意味大于实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奕訢多病、宝鋆年老,景廉和翁同龢能力资历不够的情况下,甲申年的军机处,在奕䜣“病休”的时候,可以认为是李鸿藻的一言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使得恭亲王成为晚清高层中罕有的深知中西方差距的政治家,具有那个时代高层人物中罕见的务实性、国际视野和外交经验;更重要的是,恰恰由于恭亲王的这些经历,也让他身边环绕了当时中国最具眼光和实务能力的官员,无论是文祥、宝鋆、阎敬铭等这样的中央实务派,还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都是如此。这就使得清政府被一群颇有见识的能干官员所主导,而他主导洋务使得他与保守派引发了严重冲突,尤其奕䜣存在,使得慈禧无法专权,这是慈禧罢黜奕䜣的主要原因。
这一年的三月十三日,慈禧突然宣御前大臣、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一同觐见,在这次朝会上,她宣布了一个堪称地震级的消息:“罢免恭亲王及以下所有军机大臣”。
慈禧对外公布的处理意见是(大意):“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诸人,因循萎靡,国策失当,已经酿成了巨大的损失。近日,因战事不利,很多大臣上疏参劾,我觉得不能因其前功就对其再行包庇,因此,我和皇帝痛下决心,决定开去所有军机大臣,另选新人。着:奕訢,开去一切差使,保留世袭罔替亲王,停奕䜣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宝鋆,按原品休致。李鸿藻、景廉,降两级调用。翁同龢,革职留任,退出军机,仍在毓庆宫行走”。
慈禧的这道懿旨可谓是震惊朝野,实事求是地说,罢黜奕䜣不是慈禧个人的原因,而是保守派都对奕䜣不满。早在此之前的咸丰11年,咸丰驾崩在热河的避暑山庄,两宫皇太后和27岁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废掉咸丰设立的8个顾命大臣,改由太后垂帘听政与亲王辅政的政治格局,这一局面持续了23年。在此期间,军机处也就是清政府行政中枢的领头人一直是恭亲王奕䜣,而现在一朝被罢,事先毫无征兆,让满朝诸公惶惶不安。
同一天,慈禧宣布组建有礼亲王教世铎任军机领班,其他人按次序分别为:
户部满汉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
刑部尚书张之万;
工部左侍郎孙毓汶;
刑部右侍郎许庚身。
但还有一句关键:“军机处重要事宜,须同醇亲王奕譞商办”。也就是说,醇亲王才是军机处真正的话事人。
对于慈善而言,用醇亲王奕譞换掉恭亲王奕訢,从家族内部看无非是爱新觉罗氏自己人兄弟相争而已但是从国家层面看,慈禧太后此举一举两得:
一、将雄才大略且在“辛酉政变”中有辅佐之功的奕訢换下去,足以保证自己的皇权得以进一步稳固;
二、把奕譞换上来,等于拿光绪帝作为人质,此举之妙在于可以使得军机处拱手听命 换言之,再不会有人可以具备公然对抗慈禧太后专权的条件和能力。
奕䜣被罢黜,实际上也很简单,第一过于擅权,对慈禧太后并不尊重,对此慈禧十分不满,第二就是中法战争当时已经爆发清军在越南丧师失地,打了败仗,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接着就是慈禧借机将满班军机全罢。从个人角度来看,奕䜣的副手兼智囊,且同为军机大臣文祥的去世,使得奕䜣的境遇每况愈下。光绪七年,恭亲王的政治盟友慈安太后去世,恭亲王地位愈发艰难,三年后只能退出。
慈禧在此之前,她一直忌惮奕訢在朝中党羽广布,也一直担心扳倒恭王后政务无人能牵头,所以最初让李鸿藻进入中枢,并一直放任李鸿藻和所谓清流党势力膨胀。李鸿藻空有文坛领袖之名,而缺乏实际政务手段,再就是李鸿藻厌恶洋务跟恭王政见不合,个人关系也很紧张,这些都是她乐于见到的。尤其是文祥去世后,李鸿藻成了军机处的实际主持人,奕訢的势力就更打折扣了。
新的军机处并没有让朝野满意,京城巷议的主题就变成了“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因当时普遍认为奕譞的能力无法跟乃兄相比,而世铎更是个远近闻名的庸才。这二位之所以能上位,完全是因为听话。
而在这份名单里,真正的关键人物是排名靠后的孙毓汶。孙毓汶此人手腕极其刁钻,擅长谋划,但其人品一直为人所不齿,甲申易枢的操作其实大部分都出自他的手笔。此人因向奕訢行贿不成,导致他对有很深的私怨,又因在丁忧期间公然抗捐,奕訢一怒之下给他办了个斩监候。后来是花钱才把自己赎出来的。这件事的处理上,恭王并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孙毓汶给慈禧当枪手被打上了公报私仇的烙印。
甲申易枢后,奕䜣集团倒台,洋务派中枢力量削弱,保守派势力上升,洋务运动推进受阻。慈禧彻底独揽大权,这实际上是她专权统治的开始。朝中再也没有碍事的人故意跟慈禧对着刚,不管是汉人大臣,还是满人和皇族,全是慈禧驯服好的爪牙和鹰犬,彻底成为慈禧的一言堂。
甲申易枢后,满清最有能力的统治者失去了他的影响力,这个巨大的国家落在了一群不了解西方,不具备现代国际意识的勋贵手中,无论是慈禧,还是醇亲王和礼亲王,这些人都对内外的风险近乎无知,帝国的内外政策从此陷入了狂妄、鲁莽和灾难的不断循环。至于恭王,叔嫂早年联手执政,不过是南柯一梦。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