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吃惊,吃惊,太吃惊了!
国庆带表哥去三星堆,刚进展厅他就定在原地,指着3.96米高的青铜神树咋咋呼呼: “这比我家冰箱还高半头!商周时候咋造出这么大的玩意儿?”没等我解释,他又盯着玻璃柜里的金杖发呆: “这金杖得有十来斤吧?中原商朝咋没这么气派的金器?”
俩小时逛下来,表哥的问题堆成了山,从 “为啥青铜器长得跟中原不一样”到“这坑到底是祭祀用的还是藏东西的”。
连讲解员都笑着说 “您这问题比我们研究的还细”。
其实不光表哥吃惊,连考古专家对三星堆的争议都没停过。
01 惊:专家说法互相“打架”?
表哥指着展板上“商周时期”的标注问: “不是说碳14测的年代吗?咋又说测不了金属?”
这一问还真戳中了关键。
很多人以为碳14啥都能测,其实它只能测木头、骨头这些生物体遗存,青铜器是金属,根本测不了年代。
现在说三星堆青铜器是“商周时期”, 其实是根据坑边的木头、灰烬测的,不是直接测金属本身。
更让表哥吃惊的是专家的分歧:有的说 “三星堆青铜器原料来自湖北铜绿山”。
可表哥立马反驳:“李白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商周时候没火车没轮船,那么重的铜料咋逆着长江运到成都?”
还有专家说 “三星堆和中原青铜器是互相交流的成果” ,可俩人对着展柜里的青铜面具和中原的四羊方尊看半天。
一个是“眼睛突出来的外星人样”,一个是“羊头花纹的传统样式”, 连类别都完全不同,哪儿像交流出来的?
02 惊:青铜器工艺“碾压”同期中原?
逛到青铜神树展区时,表哥踮着脚看展牌: “高3.96米,重七百多公斤,完整的话得有五米高?”
他掏出手机查中原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才1.33米高,三星堆这神树也太夸张了!”
不光是大小,工艺也让人吃惊。
中原商周的青铜器多是礼器、食器,比如四羊方尊是装酒的,司母戊鼎是祭祀用的,花纹多是兽面纹、夔龙纹,看着庄重但样式单一。
可三星堆的青铜器呢?
有眼睛突出来的纵目面具,有长着羽毛的青铜神鸟,还有分三层、挂着果子的神树,连专家都没完全搞懂这些“奇形怪状”到底是啥意思。
表哥摸着玻璃柜说: “要是同一时期,三星堆这工艺明显更复杂啊!可为啥中原没学这手艺?”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商周时期中原和成都平原交流真不容易。
走陆路要翻秦岭,走水路得逆着长江,偶尔送点小物件还行,这么大的青铜器根本运不过去。
说它们是“互相交流的成果”,倒不如说“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青铜文化”更实在。
03 惊:没殉葬、没兵器?
表哥逛到祭祀坑展区时,突然问: “商朝不是有很多人殉吗?这儿咋连个尸骨都没见着?”
讲解员说三星堆至今只发现过一点点动物骨头,没见过人殉,连兵器都少得可怜。
这跟殷墟动不动就挖出几十具人骨、一堆青铜戈矛的场景,简直是两个世界。
更让人吃惊的是“迁都”的说法—— 有专家说三星堆是古蜀国都城,后来迁到了几十公里外的金沙遗址。
可表哥立马摇头: “哪有都城只迁几十公里的?金沙遗址咋没这么大的青铜器?连面具样式都不一样,这不像是一家子啊!”
后来看资料才发现,这种“消失的文明”还真不少:
新疆的楼兰国、西藏的古格王朝、复活节岛的巨石阵,至今都是谜。
表哥突然说: “会不会三星堆人是外来的,后来又迁回去了?你看清朝土尔扈特部,不也从俄罗斯迁回中国了吗?”
这话虽像猜测,但也不是没道理——要是真面临战争,他们没兵器打不过,又不想把青铜器留给别人,砸碎埋了再跑路,倒也说得通。
04
逛完博物馆,表哥还在念叨: “以前总觉得华夏文明就是黄河流域那一套,现在才知道,三星堆说不定藏着更久的历史。”
其实这正是三星堆的魅力:
它打破了我们对“华夏文明”的固有认知,不是说它“外来”就否定华夏文明,反而要是它的年代比五千年还早,只能说明咱华夏文明的历史更长。
就算是外来的,只要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就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毕竟,三星堆埋在地下三千多年都没慌,咱也不用急着要答案——慢慢挖、慢慢研究。
总有一天,那些青铜面具、神树、金杖会告诉我们,三千多年前,到底是谁在这里生活过,又为啥突然消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