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大顺政权与满清政权明王朝斗争及结果,显示农民运动局限性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文章首发挑战赛##头条创作挑战赛#明朝晚期,出现了崇祯皇帝的明王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皇太极的满清政权,三大势力博弈,满清政权具有综优势而最终胜出。在明朝崇祯年间,尤其是崇祯末年,出现了以皇太极的满清政权,以沈阳为盛京,占领和统治了东北大部分地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西安称大顺王,占领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安徽大部分地区,崇祯皇帝的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于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7年)九月继位,在位十七年,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在梅山自缢而亡,年34岁。皇太极于万历四十七年(1626年)在努尔哈赤宁远之战后忧郁而死后继位,在位十七年,年52岁,其间登基称皇帝,改国号为清,将女真族改为满州族,是满清政权第一位皇帝。
明朝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像
李自成于崇祯二年参加农民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斗争于崇祯十七年正月在西安建立政权,于当年四月在北京登基称帝,第二年五月,在湖北九宫山被地方武装组织杀害,在位不到两年,年40岁。
因此李自成、崇祯皇帝、皇太极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的三大势力,进行斗争博弈,力量对比,最终出现了分化,皇太极之后的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的掌控下,战胜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城,接管北京政权,占领夺取农民起义军的大片领土,并以此为基础消灭南明政权,统一全国取得最终胜利。
攫取了农民起义取得的胜利成果,镇压消灭了农民起义运动,与明朝残余势力及投降的权贵官员豪强地主相结合,建立了稳固持久的大清王朝。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运动代表农民利益,打击反抗统治阶级,试图动摇和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最终自身局限性而失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农民和底层兵卒为主体,集中了最受压迫剥削和迫害的被统治的阶级和群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方针政策,提出了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的口号,受到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是对当时明王期的阶级矛盾、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的集中意志反映和解决方案,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是对腐朽落后的明王朝和地方官员将领的反抗和怒吼,进行坚决的斗争和反抗,进行猛烈打击和消灭,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大势。
建立政权和根据地,取得了一系列战役胜利,势如破竹,在两个月后占领北京城,祟祯皇帝被迫在梅山自缢而亡,大明王朝被推翻,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城,接管了北京政权,农民起义运动达到颠峰。
李自成农民起义是对两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度进行挑战和破坏,必然引起以土地为根本的统治阶级上层,包括集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权贵官员将领豪强富人的强烈反抗和斗争。
在李自成起义军战斗过程,剥夺了他们的粮食财富物资,使他们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在没有普遍建立平分土地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情况下,存在极大的隐患和不稳定性,也使他们寻求外部力量援助,就导致了农民起义军反动势力与满清政权的结合,使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掌握政治经济资源的明朝残余势力投降官员将领相结合,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三足鼎立之势被打破。
李自成黯然离北京城
李自成的军队也因在北京城追求享乐居功自傲,失去战斗力意志力而失败,最终被消灭。两千年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期被摧毁和改变,况且缺系统的战略的政治建设和规划,最终昙花一现,在内外部势力的联合下被绞杀了。也是历史规律的发展中的曲折和悲剧。
而皇太极进行的一系统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农业生产的根本地位,实现了与士族集团的融合,缓解满汉民族关系,废除了满族少数民族的奴隶制度,取得了汉族人的认可和支持。
在满清政权占领北京城后,在范文程的辅佐指导下,以国礼厚葬崇祯皇帝,得到了明朝遗老遗少以理解和拥护,实现了思想的和解,被认为是明王朝的延续和传承,成为正统的政权和王朝,继续封建统治,具有政治优势,超越了李自成政权的力量和政治战略,被孤立,处于弱势而失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