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火锅,让乾隆念念不忘?
你猜如果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人比力气
谁会是赢家?
到底是哪种食材的小火锅
能让乾隆念念不忘?
这次,我们飞到香港、澳门
体验故宫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紫禁一日:清代宫廷生活”展中,皇帝的一天被“切片”展示:用玉制“瘦脸神器”太平车按摩,也会穿时髦“厚底鞋”皂靴,还有用玛瑙勺搅拌的“皇室奶茶”,以及乾隆曾经一年吃了250多次的“青菜豆腐小火锅”……观众甚至可以躺在展厅,沉浸式体验“乾隆梦境”。
《我们的故宫》第二集,新华社记者张扬来到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看故宫如何轻盈变身、圈粉世界。
贴近观众日常生活的展览主题、轻巧的叙事角度,这里的展览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故宫文物的好奇心,更让传统文化轻盈地走进了大家脑海中。
“我们观众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透露的数字,或许正是这座年轻“故宫”的魅力证明。
如何拉近传统文化与国际观众的距离,吴志华说:“要用外国人能看懂的方法讲故事。”从法国卢浮宫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朋友圈”已遍布全球。
而在澳门,与故宫的合作也已经延续20多年。回忆起澳门艺术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1999年首次合办的“盛世风华——北京故宫藏清代康、雍、乾书画器物精品展”,澳门艺术博物馆原馆长陈浩星展示了当时的展览旗帜。“透过澳门,让外国人了解故宫、了解我们的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如今故宫文化和技艺也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澳门落地生根。2024年,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启用,故宫修复技艺越来越多运用于大三巴牌坊、古炮等澳门文物古建的保护中。文化不只是“展出来”,更是“融进去”。
从红墙到维港,从紫禁城到大三巴,“故宫”不仅是厚重的历史符号,更是每个人都能走进的故事。文物不再是深宫秘藏,也是对话古今、连接中外的媒介。故宫的故事,正在世界的目光中继续书写。
来源:新华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