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最受宠的郑贵妃:凭啥让皇帝为她 30 年不上朝?
一个敢跟皇帝 “抬杠” 的宫女,凭啥脱颖而出?明万历十年(1582 年),紫禁城的春日格外热闹。刚亲政不久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太后的安排下挑选宫女充实后宫。人群中,一个 14 岁的少女格外扎眼 —— 她不像其他宫女那样低头怯怯,反而抬着头,眼神明亮,看到万历看她,还敢轻轻眨了下眼。这个少女就是郑氏,后来的郑贵妃。此时的她,只是个普通宫女,家世平平:父亲郑承宪是个从五品的锦衣卫副千户,连给皇帝提鞋的资格都算不上。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 “不知天高地厚” 的少女,会成为万历皇帝一生最宠爱的女人,甚至影响明朝国运。
初见时,万历就被郑氏的与众不同吸引。其他妃嫔见了他,要么吓得发抖,要么只会说 “陛下圣明”,唯有郑氏敢跟他 “抬杠”。有次万历跟她聊起朝政,抱怨大臣们管得太宽,郑氏没像其他人那样附和,反而说:“陛下是天子,该有自己的主张,但大臣们也是为了国家,陛下不妨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番话不卑不亢,既给了万历台阶,又没失了分寸,让万历觉得 “这姑娘跟别人不一样”。
很快,郑氏就从宫女被封为 “淑嫔”,一年后又升为 “德妃”,速度之快,在万历后宫里绝无仅有。《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一年,封郑氏为德妃,宠冠后宫,赏赐无算。” 要知道,万历的王皇后端庄贤淑,却始终得不到宠爱;生下长子朱常洛的王恭妃,更是被万历冷落了一辈子。郑氏能在短时间内崛起,靠的绝不仅仅是美貌,更是那份敢跟皇帝平等对话的智慧。
万历为她破了多少规矩?郑氏得宠后,万历为她破的规矩,能装满一整个紫禁城。
首先是 “住”。按照明朝规矩,妃嫔只能住东西六宫的偏殿,可万历特意把紫禁城最豪华的翊坤宫装修一新,给郑氏住。翊坤宫原本是皇后才能住的地方,万历不管这些,硬是让郑氏搬了进去,还每天下了朝就往翊坤宫跑,连批阅奏折都挪到翊坤宫的偏殿,《明实录・神宗实录》里说 “帝每日居翊坤宫,与贵妃同食同寝,如民间夫妇”,这在等级森严的明朝后宫,简直是破天荒。
然后是 “赏”。万历给郑氏的赏赐,多到数不清。据《万历起居注》记载,万历十六年,郑氏生日,万历一次性赏了她 “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绸缎千匹、珠宝百箱”,还特意让人从江南运来上好的丝绸,给郑氏做衣服。更夸张的是,万历还把自己的私房钱 —— 内帑里的银子,偷偷搬到翊坤宫,给郑氏当零花钱。当时有大臣上奏说 “贵妃赏赐过滥,恐伤国本”,万历直接把奏折扔了,说 “朕赏自己的女人,关你们什么事?”
最让人震惊的是 “称呼”。万历私下里不叫郑氏 “贵妃”,而是叫她 “心肝宝贝”“小祖宗”,甚至还跟她约好,要像民间夫妻那样 “一生一世一双人”。有次郑氏生病,万历亲自守在床边,喂药、擦汗,连续三天不上朝,大臣们急得团团转,万历却只说 “爱妃不愈,朕无心理政”。这事记在《明史・后妃传》里,成为万历 “怠政” 的重要证据,可在万历眼里,跟郑氏的感情比朝政重要多了。
郑氏之所以能让万历如此着迷,除了她的聪慧,更重要的是她懂万历。万历虽然是皇帝,却活得憋屈:小时候被张居正管着,亲政后又被大臣们逼着立太子,连喜欢哪个女人都不能自己做主。而郑氏从不把他当 “皇帝”,只把他当 “丈夫”—— 他开心时,郑氏陪他喝酒聊天;他烦恼时,郑氏帮他出主意;他被大臣们欺负时,郑氏还会帮他骂大臣 “多管闲事”。这种 “被理解” 的感觉,是万历在其他妃嫔身上永远得不到的。
“国本之争” 的幕后推手,差点改写明朝历史如果只是受宠,郑氏顶多是个 “红颜祸水” 的代名词,可她偏要掺和朝政,尤其是 “国本之争”,差点改写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万历没有嫡子,长子朱常洛是王恭妃所生,按规矩应该立为太子。可万历偏爱郑氏,万历十四年(1586 年),郑氏生下三皇子朱常洵后,万历就动了 “废长立幼” 的心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郑氏当然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她经常在万历耳边吹 “枕边风”:“常洵聪明伶俐,比常洛有出息,陛下要是立他为太子,将来大明肯定能更好。” 万历本就有这个心思,被郑氏这么一说,更是坚定了想法。《明史・郑贵妃传》记载:“贵妃恃宠,数请立己子为太子,帝意颇动。”
可这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明朝的大臣们认死理,“立长不立幼” 是祖制,谁也不能改。于是,一场持续了 15 年的 “国本之争” 爆发了:大臣们轮番上奏,要求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则用 “拖” 字诀,一会儿说 “朱常洛还小,再等等”,一会儿说 “先封王,再立太子”,硬是不松口。
郑氏在这场争斗中,可没少 “出力”。她一方面帮万历出主意,让他用 “贬官” 的方式打压反对的大臣 —— 据《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15 年间,因为 “国本之争” 被万历贬官、流放的大臣有 300 多人;另一方面,她还暗中给朱常洛使绊子,比如不让朱常洛读书,克扣朱常洛的生活费,甚至还派人去朱常洛的住处 “捣乱”,想让朱常洛 “自暴自弃”。
可大臣们的坚持超出了万历和郑氏的预料。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在大臣们的压力下,万历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为福王。郑氏得知消息后,哭着跟万历闹:“陛下答应过我的,怎么能反悔?” 万历只能抱着她叹气:“朕也没办法,大臣们不同意,朕总不能把他们都杀了吧?”
“国本之争” 虽然以郑氏的失败告终,但她并没有放弃。她依旧在万历面前说朱常洛的坏话,还劝万历把朱常洵留在京城,不让他去封地。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在大臣们的一再要求下,万历才不得不让朱常洵去洛阳就藩。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为后来的 “李自成破洛阳” 埋下了伏笔 —— 朱常洵在洛阳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最后被李自成杀死,还被做成了 “福禄宴”。
“梃击案” 的幕后真凶?她成了明朝最大的嫌疑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一件震惊朝野的 “梃击案” 爆发,郑氏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甚至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这年五月初四,一个叫张差的农民,拿着一根枣木棍,竟然闯进了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还打伤了守门的太监,最后被太子的侍卫抓住。张差被抓后,一口咬定是 “郑贵妃宫里的太监庞保、刘成让我来的,让我打死太子”。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大臣们纷纷上奏,说这是郑氏想谋杀太子,为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夺位铺路。《明史・神宗实录》记载:“群臣皆言贵妃欲害太子,请帝彻查。” 一时间,要求严惩郑氏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说 “不杀贵妃,不足以平民愤”。
郑氏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到万历面前哭诉求情:“陛下,臣妾是冤枉的,我怎么敢害太子啊?一定是有人陷害我!” 万历也知道,这事要是查下去,郑氏肯定脱不了干系,可他又舍不得处置自己的宠妃。于是,万历想出了一个 “和稀泥” 的办法:他让郑氏去给太子朱常洛道歉,然后把张差凌迟处死,庞保、刘成秘密处死,这事就这么 “不了了之”。
“梃击案” 虽然没查到郑氏头上,但大家都知道,她脱不了干系。有大臣偷偷记录下这事,说 “贵妃虽未明罪,然天下人皆知其为真凶”。而郑氏经此一事后,也收敛了很多,不敢再公开跟太子作对,只能在暗地里给朱常洛使些小绊子。
其实,“梃击案” 到底是不是郑氏干的,至今还是个谜。有人说,是郑氏真的想害太子;也有人说,是太子朱常洛自导自演,想栽赃陷害郑氏;还有人说,是万历故意搞的鬼,想借此敲打一下郑氏。但不管真相如何,这事让郑氏的名声彻底臭了,也让万历朝的政治更加混乱 —— 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太子,一派支持郑氏,互相攻击,朝政越来越腐败。
万历死后,她的结局有多惨?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万历皇帝去世,享年 58 岁。万历一死,郑氏的靠山就没了,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万历去世后,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朱常洛虽然没直接处置郑氏,但对她十分冷淡,把她赶到了慈宁宫的偏殿居住,还收回了万历给她的很多赏赐。郑氏这才明白,没有万历的宠爱,她啥也不是。可她还没来得及适应,朱常洛继位才一个月,就因为 “红丸案” 去世了(吃了大臣进献的 “红丸”,暴毙而亡)。
朱常洛去世后,他的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当年曾被郑氏欺负过,朱由校对郑氏也没好感。大臣们趁机上奏,说郑氏 “干预朝政,谋害太子”,要求把她赶出皇宫。《明史・熹宗实录》记载:“群臣请逐贵妃出宫,帝许之。”
就这样,郑氏被赶出了紫禁城,搬到了京城郊外的一座旧宅里。没有了万历的宠爱,没有了皇宫的荣华富贵,郑氏的生活一落千丈。她身边的宫女、太监大多离她而去,只剩下几个老仆伺候她。据《明季北略》记载,郑氏在旧宅里 “每日以泪洗面,思念万历,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身体越来越差。
天启五年(1625 年),郑氏在孤独和绝望中去世,享年 58 岁。郑氏去世后,明熹宗本来不想让她跟万历合葬,后来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才勉强把她葬在了万历定陵的妃嫔墓区,连万历的主墓都没进去。而郑氏一辈子追求的 “皇后之位”,到死都没实现 —— 万历生前曾想封她为皇后,可大臣们坚决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郑氏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她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勇气,从一个普通宫女成为皇帝最宠爱的贵妃,甚至差点改写明朝的历史;可她又因为贪念和野心,卷入 “国本之争”“梃击案”,落得个身败名裂、孤独终老的下场。
其实,郑氏本身并没有错,她只是想在等级森严的后宫里活下去,想让自己的儿子有个好前程。可她错就错在,生在了明朝,爱上了一个软弱又固执的皇帝,还偏偏要掺和朝政。最终,她不仅毁了自己,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万历因为她怠政 30 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明朝从万历朝开始,就一步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