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无才无德为何能坐镇湖广11年?别的没有,一句话就是会做官
太平天国闹得最凶的时候,南方的官员要么忙着带兵打仗,要么绞尽脑汁筹粮饷,曾国藩打安庆,胡林翼守武昌,个个都凭真本事硬扛。可湖广总督官文不一样,没人说他会打仗,也没人夸他会办事,甚至连他自己家的厨子都比他有名几十号厨子,各管一道菜,早晚宴席没断过,花钱如流水。
就这么个被骂“无才无德”的人,却在湖广总督的位子上坐了11年,太平军没把他赶下台,湘军没把他挤走,朝廷还一直护着他。
说穿了,就因为他太“会做官”,官文能踏入官场,第一步就占了出身的便宜。
他姓王佳氏,是内务府正白旗人,别小看这“旗人”身份,在清朝,旗人当官和汉官不一样,汉官得考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么就得拿命换军功。
官文不用,他从“拜唐阿”做起就是在宫里当差的办事员,帮着管管杂事,递递文书,后来又升成蓝翎侍卫、头等侍卫,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转。
这些差事没什么技术含量,却能让他早早摸清朝廷的门道,知道谁能得罪,谁得捧着,更重要的是,让皇帝记住了有这么个“听话的旗人”。
官文这辈子没干过什么正经事。
军事上,他连地图都看不懂,太平军打过来的时候,他只会躲在城里催下属;行政上,地方上的税赋、民情,他全靠手下人报,自己连账本都不翻;生活上,他把总督府当成了宴席场,每天光吃饭就花好几两银子,厨子比衙役还多。
按说这样的官,早该被革职了,可他偏偏没倒,还一路升,本来想觉得他就是走了狗屎运,后来发现不是他的“无才”,在皇帝眼里反而成了优点。
咸丰年间,太平军占了汉口、汉阳,时任湖广总督杨霈因为打了败仗被革了,朝廷要找个人填这个坑,选来选去挑了官文。
为什么是他?因为他是旗人,那会儿湘军势头越来越大,曾国藩、胡林翼都是汉官,手里有兵有粮,朝廷心里不踏实,总得找个自己人盯着。
官文没野心,没派系,皇帝觉得他好控制,就算没本事,至少不会跟湘军勾连起来反朝廷,就这么着,官文稀里糊涂地当上了湖广总督,手里攥着名义上的最高权力。
到了武昌,官文才算真正开始“练手”怎么做官,他的对手是湖北巡抚胡林翼,胡林翼是进士出身,又会打仗又会理政,湘军的实权都在他手里,根本没把官文放在眼里。
换别人,可能早就跟胡林翼吵起来了,官文不,他看透了,硬拼没用,不如顺着来。
胡林翼要管军事,他就放权,嘴上还天天说“胡大人英明”;胡林翼要筹粮饷,他就帮着盖章,绝不拦着。
可暗地里,他也没闲着,他偷偷培养自己的势力,比如都兴阿、多隆阿这些旗人将领,把他们的部队扩到一万五千人,牢牢抓在手里。
这支部队平时不怎么打仗,却像个砝码,朝廷一看,湖广不光有湘军,还有官文的人,心里就踏实了。
遇到湘军将领犯错,比如李续焘打了败仗,胡林翼要重罚,官文就出来说情,“打仗哪有不输的,从轻发落吧”。
这么一来,湘军将领念他的好,胡林翼也没法跟他撕破脸,朝廷还觉得他会协调关系。
官文最厉害的一手,是把“忠诚”装在明面上,他不管大事小事,都给朝廷写奏折,哪怕是湖北下了场雨,他也得报上去。
奏折里不写自己的功劳,只说“胡大人调度有方”“湘军奋勇杀敌”,最后再提一句“臣定当监督地方,不负圣恩”。
咸丰帝一看,这官虽然没本事,但是听话、忠诚,还能盯着湘军,这样的人留着有用。
同治五年,曾国荃看不过去了,上书弹劾官文,说他“贪庸误事”,还拿出证据官文挪用军需银办宴席,纵容家丁收礼。
朝廷派了人去查,证据确凿,可最后只把官文调回京城,让他管刑部,连降职都没有,换个汉官,早就被革职抄家了,官文却没事。
因为朝廷心里清楚,官文虽然贪点、庸点,却没犯原则性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是旗人里少有的能在湘军地盘上站住脚的人,杀了他,没人能替代。
对比一下同期的湖广总督就知道,官文有多“稳”,太平天国那十几年,湖广总督换了七八个,有的因为打了败仗被革,有的因为跟湘军闹矛盾被调走,只有官文坐了11年。
他没留下什么政绩,却留下了一个道理:在清朝的官场里,“会做官”有时候比“有本事”更重要。
这里的“会做官”,不是指会办事,是指会看风向,会平衡关系,会让朝廷觉得你“有用、可控”。
官文这个人,很难用“好官”或“坏官”来定义,他不是贪官,没把钱往自己腰包里塞多少,只是爱摆排场;他也不是庸官,至少他知道在满汉制衡的夹缝里怎么活下去。
他的“无才无德”,正好契合了朝廷对旗人官员的需求;他的“会做官”,又让他在湘军和朝廷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与其说他运气好,不如说他看透了官场的本质:有时候,懂得隐藏自己的欲望,顺应规则,比硬拼硬闯更能长久,这大概就是官文留给后世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