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被美军击落,护航的日军飞机为何集体“掉链子”?
1943年4月18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布干维尔岛上空被美军精准击落。这场被日军称为“海军甲事件”的截杀行动,背后藏着密码破解、战术失误与人性傲慢的三重玄机。山本此行的计划堪称“精密”:8点乘一式陆攻机从拉包尔起飞,6架零式战机护航,沿预定航线飞行1280公里视察前线。
这份包含具体时间、地点的电报,被日军视为“百年不破”的JN-25加密系统保护。但美军“魔术小组”抓住日军偏爱17、23两个数字的规律,用八十台IBM计算机暴力破解,仅用九小时便掌握全部细节。
美军将领尼米兹一开始是很犹豫的,他觉得暗杀敌方的高级将领,在道义上是行不通的。
但美军的情报处长莱顿指出:山本是珍珠港策划者,他对美国人造成过巨大上海,将他杀掉可以为死去的美军报仇。另外他是日军重要将领,除掉他可以重创日军士气。山本的此次视察属于“前线行动”,符合交战规则;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除之可扭转战局。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下达了除掉山本五十六的命令,命令强调行动需伪装成“偶然遭遇”,避免暴露美军破获了日军的密码。
美军选择P-38“闪电”战机执行任务。该机型标准航程仅1050公里,而往返需1280公里。技术人员加挂副油箱解决问题,但代价是机动性下降。
为避日军雷达,16架战机全程无线电静默,以10米超低空飞行。飞行员手表与珍珠港天文台校准,确保分秒不差。
关键失误发生在日军的护航编队。6架零式战机被12架美军诱饵机引至高空,山本座机瞬间暴露。
日军飞行员因前期胜仗滋生傲慢,竟集体违背“寸步不离”的命令。当他们反应过来时,埋伏低空的4架P-38已发起攻击。山本座机左引擎被毁,坠入丛林,其尸检显示身中数枪,当场死亡。
此役对日本海军造成致命打击。山本死后,继任者无法挽回颓势,日军战斗力直线下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护航的6名零式飞行员中,5人随后八个月内陆续被美军击落,仅一人因伤调任教官幸存。
历史细节更耐人寻味:山本五十六的尸体被发现时仍端坐座椅,另一架飞机上的宇垣缠参谋长重伤获救;发现山本遗体的陆军士兵因“立功”回国安享晚年;幸存飞行员柳谷谦治至2008年逝世,而同僚林浩至死不愿与他相见——这场因傲慢与僵化导致的悲剧,在战后仍以人性纠葛延续。
战争胜负往往藏于细微处:一次密码破解、一次战术失误、一次人性傲慢,足以改写历史。
山本之死,不仅是美军技术优势的体现,更是日军狂妄自大的必然结果。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战争从非单纯武力对抗,更是智慧与人性的较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