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16:26

清末东南互保事件,是地方官员的爱国之举还是分裂国家的行为?

1900年夏天,当北京的紫禁城内传出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时,中国东南地区的封疆大臣们却做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们拒不奉诏,反而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章程》,誓言“保护洋人、维持秩序”。这一公然抗旨的行为,究竟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救亡图存,还是加速清王朝瓦解的分裂行径?

烽火连天的非常时期
庚子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地区迅速蔓延。慈禧太后在端王载漪等保守派势力的影响下,于6月21日颁布宣战诏书,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此时的中国,已处在分裂的边缘。据史料记载,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接到宣战诏书后,当即复电:“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东南各省督抚中引发连锁反应。

东南督抚的密谋与决策
在盛宣怀的穿针引线下,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实权人物频繁密电往来。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按照朝廷旨意在东南地区排外开战,必将导致列强军舰溯江而上,整个中国将陷入全面战争的深渊。
6月26日,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正式签订《东南互保章程》。协议明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东南各省实际上脱离了清廷中央的指挥体系。

李鸿章的最后一次担当
时年77岁的李鸿章,在这个关键时刻展现出老成谋国的政治智慧。他在给慈禧的奏折中写道:“每读诏书,则国忧未已,泪尽血竭。”这位经历过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老臣深知,以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与十一国开战无异于自取灭亡。
据《李鸿章全集》记载,他在给张之洞的电报中明确表示:“朝廷悖谬至此,断难挽救,同仁共保东南,不负朝廷。”这句话透露出复杂的心态:既要保全国家元气,又对清廷的昏聩深感无奈。

张之洞与刘坤一的现实考量
作为东南互保的主要推动者,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决策基于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张之洞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辩解:“长江商务,英国最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而不敢遽逞。我军若声言抗战,英必以水师掠我沿江炮台,甚至闯入荆襄。”
刘坤一则更直白地指出:“倘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这些封疆大吏们清楚地知道,在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贸然开战只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袁世凯的务实作风
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接参与东南互保协议,但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相同立场。他一方面在山东境内严厉镇压义和团,另一方面与各国领事保持联络,确保德国势力范围内的稳定。这种务实做法,使得山东免于战火蹂躏。

历史的两难抉择
从法律层面看,东南督抚的行为确实构成了“抗旨不遵”。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选择保全了东南半壁江山的安定。据统计,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经济生活基本正常,这与华北地区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
时人对此评价两极。保守派官僚斥之为“叛逆”,而开明士绅则称赞他们“保全大局”。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曾记录下一个细节:当有人问张之洞是否担心被朝廷治罪时,他淡然回答:“我辈但求有益国家,生死早置之度外。”

深远的历史影响
东南互保事件暴露了清廷中央权威的衰落。当地方督抚可以公然拒绝执行朝廷诏令而不受惩罚时,这个政权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这一事件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伏笔:各省逐渐形成的自治意识,在十年后成为了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们,在内心深处仍然自认为是清廷的忠臣。他们在协议中特意写明“仍奉朝廷谕旨”,所有公文继续使用光绪年号,试图在形式上维持对中央的忠诚。这种矛盾心态,恰恰反映了传统士大夫在时代剧变中的困境。

历史的复杂面相
回顾东南互保事件,我们很难用简单的“爱国”或“卖国”来定性。这些地方大员在王朝利益与民生福祉之间,选择了后者;在盲目忠君与现实担当之间,选择了担当。他们的决定,客观上避免了中国陷入更深的灾难,但也加速了中央集权体系的瓦解。
或许,历史学者唐德刚的评价最为中肯:“东南互保是地方督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特殊抉择。它既不是完美的爱国壮举,也不是简单的分裂行为,而是身处末世的政治家们在两难困境中做出的务实选择。”
这一事件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当国家的正当性与人民的福祉发生冲突时,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应当如何抉择?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然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张之洞全集》(武汉出版社)、《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庚子事变史料》(中华书局)、《清实录》(中华书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末东南互保事件,是地方官员的爱国之举还是分裂国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