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选秀,选出台后乱世中的 “定海神针”,明末乱世中的贤后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紫禁城的选秀大典上,一个来自河南祥符(今开封)的少女,正紧张地站在一众秀女中。她叫张嫣,父亲张国纪是个普通的生员,家境平凡。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少女,不仅会成为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更会在明末的乱世中,成为支撑皇室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此时的明朝,早已不是万历初年的盛世。关外后金崛起,不断侵扰边境;关内天灾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堂上党争激烈,东林党与阉党斗得你死我活。而未来的皇帝朱由校,还是个沉迷木匠活、不懂朝政的 “木匠皇帝”。所有人都以为,这场选秀不过是为昏庸的未来君主选一个花瓶皇后,却没人料到,张嫣会用自己的一生,在乱世中书写一段贤后的传奇。
从平凡秀女到皇后,靠的不只是美貌张嫣能在选秀中脱颖而出,靠的不只是容貌。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张嫣 “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确实是难得的美人。但更让万历皇帝和朝臣看中的,是她的德行与见识。
选秀时,万历皇帝问众秀女 “如何看待当下朝政”,其他秀女要么说 “愿为陛下分忧” 的空话,要么吓得不敢说话,只有张嫣从容回答:“如今外有边患,内有天灾,当务之急是选贤任能,安抚百姓,而不是沉迷享乐。” 这番话让万历皇帝眼前一亮,连一旁的东林党大臣也暗暗点头。
天启元年(1621 年),15 岁的张嫣正式被册封为皇后。婚礼当天,朱由校看着这位端庄大气的皇后,虽然平时沉迷木匠活,但也忍不住称赞:“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 可他不知道,这句随口的称赞,后来会成为张嫣一生的使命。
敢和魏忠贤叫板的 “铁腕皇后”张嫣入宫时,正是阉党头目魏忠贤和熹宗乳母客氏专权的时期。魏忠贤和客氏狼狈为奸,在宫中横行霸道,陷害忠良,连妃嫔都敢随意欺负。很多妃嫔怕被报复,都不敢得罪他们,只有张嫣不怕。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客氏为了控制熹宗,经常在宫中散布谣言,说张嫣的坏话,还想给熹宗选些年轻貌美的宫女,让张嫣失宠。张嫣知道后,直接找到客氏,严厉地说:“你是皇帝的乳母,当以大局为重,怎能在宫中搬弄是非?再敢胡来,我就奏请皇帝治你的罪!” 客氏被张嫣的气势震慑,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针对她。
魏忠贤也想拉拢张嫣,曾派人给张嫣送了大量金银珠宝,想让张嫣在熹宗面前替他说好话。张嫣不仅拒收了珠宝,还对来人道:“魏公公身为宦官,当恪守本分,辅佐皇帝治理国家,而不是搞这些旁门左道。” 魏忠贤知道后,又恨又怕,从此视张嫣为眼中钉,但因为张嫣是皇后,他也不敢轻易动她。
张嫣还多次在熹宗面前劝谏,让他远离魏忠贤和客氏,重用东林党贤臣。有一次,熹宗正在做木匠活,张嫣走到他身边,拿起一件木工活说:“陛下的手艺固然好,但治理国家才是陛下的本职。如今百姓受苦,边境告急,陛下怎能只沉迷于木工呢?” 熹宗虽然嘴上答应,但转头就把张嫣的话忘了,依旧我行我素。《明实录・熹宗实录》中记载了这件事,可见张嫣的良苦用心。
在阴谋中保住明朝的 “最后希望”天启三年(1623 年),张嫣怀孕了。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张嫣看到了希望,也让魏忠贤和客氏感到了威胁。他们怕张嫣生下皇子后,地位更加稳固,会影响他们的专权,于是就想办法陷害张嫣。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客氏买通了张嫣身边的一个宫女,让她在张嫣的饮食中加了堕胎药。张嫣服用后,果然流产了,而且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熹宗得知后,虽然难过,但在魏忠贤和客氏的劝说下,也没有追究此事。张嫣知道是魏忠贤和客氏搞的鬼,却因为没有证据,只能默默忍受。
失去孩子后,张嫣没有消沉,而是把精力放在了保护其他皇子和皇侄身上。当时熹宗的其他妃嫔也生过几个孩子,但都被魏忠贤和客氏害死了。张嫣知道,一旦熹宗没有子嗣,皇位就会落到别人手里,而魏忠贤很可能会趁机篡权。
于是,张嫣开始暗中保护熹宗的五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帝)。朱由检当时年纪还小,在宫中备受冷落,张嫣经常派人给朱由检送吃的和衣服,还教他读书写字,告诫他要隐忍,等待时机。《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朱由检后来回忆说:“朕在宫中时,多亏皇嫂照顾,否则早已性命不保。”
天启七年(1627 年),熹宗病重。魏忠贤想趁机立一个年幼的宗室子弟为帝,以便继续专权。张嫣得知后,不顾自己的安危,亲自来到熹宗的病床前,劝说熹宗立朱由检为皇太弟。她对熹宗说:“陛下,如今国祚艰难,只有立年长且贤明的皇弟为储,才能保住大明江山。魏忠贤狼子野心,陛下千万不能听他的话!”
熹宗在张嫣的劝说下,终于醒悟,召来朱由检,正式立他为皇太弟。不久后,熹宗去世,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张嫣也因为拥立之功,被尊为 “懿安皇后”,移居慈庆宫。
崇祯朝的 “定海神针”:默默辅佐,坚守气节崇祯帝继位后,虽然想励精图治,挽救明朝的危局,但他性格多疑,容易听信谗言。张嫣虽然不再干预朝政,但还是经常在关键时刻提醒崇祯帝。
据《明实录・崇祯实录》记载,崇祯帝继位初期,想除掉魏忠贤,但又怕阉党势力太大,不敢动手。张嫣对他说:“魏忠贤专权多年,党羽众多,但百姓和朝臣都恨他入骨。陛下只要下定决心,联合东林党大臣,一定能除掉他。” 崇祯帝听了张嫣的话,终于下定决心,下令逮捕魏忠贤,魏忠贤最终自缢身亡,阉党也被一网打尽。
后来,崇祯帝因为多疑,多次冤杀忠臣,比如袁崇焕。张嫣得知后,曾多次劝说崇祯帝:“袁崇焕是难得的将才,就算他有过错,也不该轻易处死。如今边境告急,杀了袁崇焕,谁来保卫大明的边疆呢?” 可惜崇祯帝没有听张嫣的话,最终导致边患更加严重。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消息传来,皇宫一片混乱,很多宫女和太监都逃跑了。崇祯帝知道大势已去,想带着张嫣一起逃跑,但张嫣拒绝了。她对崇祯帝说:“陛下是大明的皇帝,当与社稷共存亡。臣妾是大明的皇后,也当为大明尽忠。陛下快走,臣妾自有打算。”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张嫣回到慈庆宫后,整理好自己的皇后服饰,然后上吊自杀,年仅 38 岁。她用自己的生命,守住了大明皇后的尊严,也为明末的乱世,留下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身后争议与历史评价:乱世贤后的不朽传奇张嫣死后,李自成的起义军发现了她的尸体,为她的气节所感动,将她安葬在昌平的田贵妃墓中。后来,清军入关,顺治帝为了拉拢汉族人心,下令重新安葬张嫣,追谥她为 “孝哀悊皇后”,并将她的牌位供奉在太庙中。
关于张嫣的死因,历史上还有一些争议。有人说她不是自杀,而是被起义军杀死的;还有人说她逃跑了,隐居在民间。但根据《明史》《明实录》等权威文献的记载,张嫣自杀身亡的说法是最可信的。
张嫣的一生,是明末乱世的缩影。她身处后宫,却心怀天下,敢于和权倾朝野的阉党叫板,努力保护皇室血脉,辅佐崇祯帝治理国家。虽然她最终没能挽救明朝的灭亡,但她的贤德和气节,却永远被后人铭记。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张嫣:“明之亡,非无贤后也。懿安皇后端庄有识,在熹宗时能制客魏,在崇祯时能护皇储,虽国亡身殉,然其贤德,千古可称。” 这个评价,无疑是对张嫣一生最好的总结。
如今,当我们回顾明末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总会想起那位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懿安皇后。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 “贤后”,什么是 “家国情怀”。她的故事,也永远提醒着我们,在危难时刻,坚守初心和尊严,才是最可贵的品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