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去青藏高原寻龙种?千余禁卫军死于高原,历史上的天灾人祸
西北地区极端气候下的隋朝大斗拔谷悲剧:隋炀帝亲征与历史谜团解析隋朝大业五年六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落在了隋炀帝的西巡队伍上。
这支队伍里有禁卫军、朝中官员,还有北周前皇后,隋炀帝的姐姐杨丽华,他们正穿越祁连山的大斗拔谷,往张掖去开诸侯峰会,可没人想到,这趟路会让上千人丢了性命,连皇亲国戚都没能幸免。
很多人只知道隋炀帝在位时爱“折腾”,频繁发起边疆行动,却少有人细究,这场悲剧的根源,一半藏在他的决策里,一半躲在西北高原捉摸不透的气候中,隋炀帝这次西巡,本来有两个目的。
一是打吐谷浑,巩固隋朝对青藏高原的控制;二是听说青海湖有“龙马”,传说中的龙种马,他特意带了两千匹母马,想求些龙种回来。
前锋部队早就把吐谷浑打退了,求龙马的事却成了笑话,折腾半天啥也没得到,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队伍往张掖赶,大斗拔谷是必经之路。
《隋书・炀帝纪》里记着,六月癸卯那天过谷,山路窄得只能像鱼群一样排队走,突然刮起大风,天上掉起了霰粒,天色暗得伸手不见五指,队伍都散了,士兵冻死了一大半。
等三天后到张掖时,队伍已经少了好多人,不光《隋书》,《元和郡县图志》也提了,当时还下着连阴雨,士兵又冷又饿,十个里得没六七个。
《隋书・食货志》更详细,说马和驴死了十有八九,士兵也没了一两成,最让人意外的是杨丽华,她当过北周的皇太后,身份尊贵,按理说照料得比普通人好,可还是没能熬过这场灾难。
士兵的高死亡率被所有史料反复提及,这事儿一开始我也搞不清,明明队伍里有官员有嫔妃,为啥偏偏士兵死得最多?
后来翻资料时,发现北宋的司马光也有疑问,他在《资治通鉴》里写,西北再冷,六月也是盛夏,怎么会冻死人?本来想按中原的夏天来推断,可后来发现他压根没踏足过西北高原。
我前年夏天去青海祁连旅游,七月初在扁都口(就是当年的大斗拔谷)还穿了薄羽绒服,早晚温度能降到五六度,遇上阴天更冷。
那“霰”不是雪,是小冰粒,在高原夏天特别常见,再加上连阴雨,雨水淋在身上,风一吹,体温降得飞快,比单纯的冷更熬人。
司马光为了圆“六月不冷”的说法,还改了隋炀帝的路线,把过谷时间挪到了七月。
可现在学者去实地考证过,隋炀帝的路线本来是三角形,从长安到青海湖,再穿大斗拔谷去张掖,根本没必要绕路。
很显然,司马光犯了个错,只靠书里的知识判断,没考虑实际地理气候,这一改反而给后来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添了麻烦,其实,光有冷还不够,还有个被忽略的关键,高原反应。
隋炀帝的队伍从长安过来,长安海拔才四百多米,到青海湖三千二,没歇几天就往三千五的大斗拔谷赶,现在去西藏旅游,导游都要提醒慢慢走,适应海拔,不然容易缺氧。
那会儿的人哪懂这个?士兵要扛武器、搬行李,体力消耗大,对氧气的需求比官员、嫔妃多。
年轻人身体好,耗氧反而更高,一旦缺氧,再加上感冒(冷雨容易让人感冒),很容易引发肺水肿,那会儿没医疗条件,得了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这就能解释为啥士兵死得最多,他们的身体负担最重,马和驴的高死亡率也能这么说,这些牲口都是从内地带来的,没适应过高海拔,缺氧加上冷,心肺扛不住,自然死得多。
要是换了当地的藏马、牦牛,可能就不会这么惨,如此看来,这场悲剧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急着赶路+不适应高原+极端天气”凑到了一起,缺一不可。
回过头看,大斗拔谷事件不光是一段悲惨历史,还藏着研究历史的道理,光“读万卷书”不够,还得“行万里路”。
司马光学识再高,没去过西北,也会误判气候;隋炀帝权力再大,不敬畏自然,也得栽跟头,不管是古代打仗、巡边,还是现在去陌生地方,先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都是最基本的道理。
隋炀帝的这场教训,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对自然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意外,这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最实在的启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