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隆科多,为何亲手砸碎自己的“铁饭碗”?
种种迹象表明,隆科多会有这么一出。首先,康熙临终前给了他很大压力。从剧中可以看出,隆科多政治立场本身就不够坚定,属于墙头草类型,今天可以投靠雍正,明天就可以投靠八王爷。
只要谁给的利益足够大,就倾向于谁。立场不坚定,没有信仰的人是很难有好的结果。
虽然是康熙通过张廷玉之手,向隆科多传递了一份“死诏”。用勾结八王党为罪名来威胁他,又用上书房大臣、太子太保、一等公等优越的条件来试图拉拢他。
这种一个巴掌,一颗蜜糖的恩威并施的方式,迫使他必须效忠雍正,但他这时的忠诚度是不够的,内心也是不够坚定的,属于墙头草类型。
他效忠雍正也仅仅是受制于康熙的权谋。
这种不够坚定的忠诚,在面对更大利益时,自然就会跳出来,成了对立面。
其次,雍正登基后,也给了他不少压力。从《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雍正登基后,表面上称呼隆科多为“舅舅”,实际上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他。
就算是功勋卓著的年羹尧,对于雍正登基以及皇权路上做出重大贡献,也没有避免功高盖主,走向了覆灭。
隆科多看在眼里,知道雍正作为帝王无情的一面。
面对自己仅仅只是登基路上的工具人,隆科多自然深感“兔死狗烹”,觉得自己迟早要被清算。
尤其是自己举荐的山西巡抚诺敏因潘库作假被斩首,这让痛恨贪污的雍正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虽然隆科多并未受到牵连,但其政治信誉方面却留下了不好的方面,这直接导致了隆科多被冷落。
遭受冷板凳的隆科多,自然会寻求政治上的其他庇护,倒向八王爷就是不错的选择。
加上,佟国维的告诫起了作用。虽然隆科多最开始投靠雍正阵营,但主要还是佟国维的主意,并不是他心甘情愿。
其后来的转换阵营,也是受了佟国维的很大影响。
作为老父亲的佟国维(剧中为六叔),就曾经教导他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要给自己,乃至家族留够后路与退路。
隆科多无疑是把这句话听进去了,也是这么操作的。
既然雍正这条道可能出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尝试其他路子。
这时八王议政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于是,他就不假思索的去做了。
加上八王爷用推翻雍正后,由雍正第三子弘时来继承皇位,这让隆科多看到了自己可以重掌中枢的曙光。
这种利益的诱惑对于此时的隆科多来说,无疑是很大的。
加上这时的八爷党表面上看权利很大,让隆科多错误的认为,投靠八爷党,赢面很大。
这才促使他铤而走险,倒向八王爷这边。
只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八爷党表面看权势很大,但军权却没有掌握牢固。
十三爷拖着自己病弱的身体,来到丰台大营,轻而易举的夺回兵权。
最终,也就导致八王党的失败,隆科多自己也被软禁至死。
隆科多的结局怪谁呢?还不是怪他自己立场不够坚定,判断时局的能力实在太弱了。
更主要的还是他政治敏锐度太差了,看不清时局,更看不懂实权到底掌握在谁手里。
雍正都登基了,他又是很有作为,很有政治觉悟的人,作为政治老手,怎么可能会允许把王议政让自己的皇位丢了,肯定一直都是有后招的,也是一直在布局的。
隆科多看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最终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还有就是雍正阵营那是武有十三爷、年羹尧,文有张廷玉、田文镜、鄂尔泰、邬思道,智囊团、军事支柱、行政核心、实干派等组成,文武实力很雄厚。
而八王爷阵营则主要是财力九阿哥、士林代表鄂伦岱以及其他一些谋臣,军事、谋略型人才缺乏,自然不是雍正的对手。
隆科多这都看不明白,不输才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