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2 08:33

1650年,39岁多尔衮突然坠马身亡,弥留时急召哥哥,顺治:太迟了

摄政王之死:权力棋局的终局与余波

第一章:猎场惊变,枭雄末路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冬。

塞北的喀喇城猎场,寒风如刀,卷起地上的积雪,打在多尔衮的貂皮大氅上。这位年仅三十九岁的皇父摄政王,正勒马立于一片开阔的雪地之上,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远处奔逃的猎物。


他身着轻便的铠甲,虽已近不惑之年,身形依旧挺拔矫健。这些年,他率领八旗铁骑,入主中原,平定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击败南明小朝廷,一手奠定了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根基。他权倾朝野,名为摄政王,实则早已是大清的无冕之王。

“王爷,前面发现了一群狍子!”一名侍卫高声禀报。

多尔衮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他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狩猎本是他最擅长的事情。他双腿一夹马腹,大喝一声:“驾!”身下的骏马便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随从们紧随其后,马蹄声踏碎了雪地的宁静。眼看就要追上狍子群,多尔衮张弓搭箭,瞄准了最前面的那只。就在箭矢即将离弦的瞬间,他身下的骏马突然受惊,前蹄猛地扬起,发出一声嘶鸣。

多尔衮猝不及防,身体失去了平衡,重重地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后脑勺结结实实地磕在了一块凸起的岩石上。

“王爷!”随从们惊呼一声,纷纷勒马停下,快步围了上去。

多尔衮躺在雪地里,双眼紧闭,额头上鲜血直流,很快就染红了身下的白雪。他的呼吸微弱,陷入了昏迷之中。

随从们慌作一团,有的赶紧去叫太医,有的则小心翼翼地将多尔衮抬上担架,火速返回喀喇城的行辕。

第二章:弥留之际,急召兄长

喀喇城行辕内,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太医们围着多尔衮的病床,忙碌地诊脉、施针、敷药。但多尔衮的伤势实在太重,后脑勺的伤口深可见骨,且伤及了颅内,无论太医们如何努力,他的病情都没有丝毫好转,反而越来越危急。


多尔衮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的时候,他眼神涣散,口中喃喃自语,说的都是些“江山”“权力”“顺治”之类的词语。

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心中最放不下的,还是手中的权力和身后的安排。他虽然权倾朝野,但树敌众多,尤其是与顺治帝之间的矛盾,早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旦他死去,他的家族和亲信,恐怕会遭到顺治帝的清算。

“传……传阿济格……”多尔衮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守在床边的亲信侍卫说道。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亲哥哥,也是八旗军中的一员猛将,一直是多尔衮最坚实的后盾。多尔衮想在临终前,将自己的权力和部署托付给阿济格,让他帮助自己稳住局面,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和亲信。

侍卫不敢耽搁,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前往阿济格的军营传旨。

然而,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油尽灯枯。他躺在病床上,脑海中闪过自己一生的经历:从少年时的丧父丧母,到与皇太极争夺皇位的失败,再到辅佐顺治帝入主中原,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他这一生,都在为权力而奋斗,可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想起了顺治帝,那个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小皇帝。从顺治帝六岁登基开始,他便以摄政王的身份辅政,包揽了朝中所有大权。他知道顺治帝对自己充满了怨恨和猜忌,可他却身不由己。权力就像一剂毒药,一旦沾染,就再也无法放手。

“顺治……我……”多尔衮想再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却再也说不出来。他的头一歪,彻底失去了呼吸。

第三章:顺治帝的冷漠:太迟了

多尔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紫禁城。


顺治帝福临,此时已经十四岁。他正在御书房里看书,当听到太监禀报“摄政王多尔衮于喀喇城病逝”的消息时,他手中的书猛地掉在了地上。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悲伤,反而露出了一种复杂的表情,有震惊,有解脱,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这些年来,他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称号,让他感到无比屈辱;多尔衮独断专行的作风,让他形同虚设。他早就盼着多尔衮死去,盼着能亲掌大权。

“知道了。”顺治帝平静地说道,仿佛只是听到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旁边的太监和大臣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顺治帝会是这样的反应。多尔衮毕竟是大清的功臣,也是顺治帝的“皇父”,就算两人之间有矛盾,也不该如此冷漠。

“陛下,摄政王猝然离世,朝中局势动荡,还请陛下速作决断,稳定人心。”一位老臣上前劝谏道。

顺治帝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慌什么?多尔衮死了,大清朝还是大清朝。传旨,命人前往喀喇城,处理多尔衮的后事。同时,命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后续的朝政安排。”

就在这时,传来了多尔衮临终前急召阿济格的消息。

顺治帝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急召阿济格?他想干什么?想让阿济格继承他的权力,继续把持朝政吗?太迟了!”

他知道,多尔衮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从多尔衮去世的那一刻起,大清的权力中心,就该回到自己的手中。他不会给阿济格任何机会,他要亲手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将属于自己的权力夺回来。

第四章:权力洗牌,清算旧账

顺治帝迅速采取行动,稳定朝局。

首先,他下令剥夺了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称号,并将其画像从太庙中移出。然后,他任命自己的亲信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协助自己处理朝政。

对于阿济格,顺治帝更是早有防备。他知道阿济格手握兵权,且对多尔衮忠心耿耿,是自己亲政的最大障碍。当阿济格率领军队赶回北京,试图夺取权力时,顺治帝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顺治帝以“阿济格图谋不轨,意图叛乱”为由,下令将其逮捕入狱。不久后,又赐阿济格自尽,彻底清除了多尔衮的残余势力。

紧接着,顺治帝开始对多尔衮的党羽进行大规模的清算。曾经依附于多尔衮的大臣,要么被罢官免职,要么被流放边疆,要么被处死。朝中的权力结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牌。

在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顺治帝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狠辣和果断。他不仅收回了多尔衮手中的权力,还将多尔衮的家产全部抄没,甚至挖掘了多尔衮的坟墓,鞭尸示众。

这一系列的举动,震惊了朝野上下。人们终于意识到,那个曾经软弱无能的小皇帝,已经长大了,成为了一个真正掌握权力的君主。

第五章:历史的评说:功过是非

多尔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

他是大清王朝的功臣。如果没有他,清军可能无法如此顺利地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他在摄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轻赋税、安抚民心、整顿吏治等,为大清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他也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独断专行,架空了顺治帝的权力,甚至给自己加上了“皇父摄政王”的称号,引起了顺治帝和朝中大臣的不满。他的一些政策,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也给中原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虽然手段狠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后续的亲政铺平了道路。不过,他对多尔衮的评价,也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并不客观公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多尔衮的评价也逐渐趋于客观。乾隆皇帝时期,为了缓和满汉矛盾,也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乾隆皇帝下令为多尔衮平反,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名誉。

乾隆皇帝在诏书中说:“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入关后,多尔衮实为首功,唯其专政,故招众怨。”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也指出了他的过错,相对来说比较公允。

多尔衮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它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即使是像多尔衮这样的一代枭雄,最终也无法摆脱权力的束缚和历史的评判。

而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的所作所为,也展现了皇权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在权力的棋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旦失去了权力,即使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只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1650年的那场猎场惊变,不仅结束了多尔衮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清王朝的历史走向。从那以后,顺治帝真正成为了大清的掌舵人,开启了他亲政的时代。而多尔衮,则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只留下了无数的功过是非,供后人评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650年,39岁多尔衮突然坠马身亡,弥留时急召哥哥,顺治: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