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咸丰皇帝不死,慈禧几乎不可能专权。
咸丰皇帝本人就是阻止慈禧走向权力巅峰最直接、最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1. 制度与名分:皇帝是唯一的权力核心
在清朝的皇权专制体系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权力核心。只要咸丰活着,无论他是健康还是病重,他都是合法的、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 权力来源:慈禧(当时是懿贵妃)的任何政治影响力,都完全依附于咸丰皇帝。她早期能够阅览奏章、发表意见,是因为咸丰的允许和委托,而非她自身拥有任何法理上的权力。咸丰可以随时收回这份委托。
· 名分限制:作为后妃,她的本分是“母仪后宫”,严格被限制在内廷。直接走到前台干预朝政,是违背祖制和大清律例的。只要咸丰在位,这道无形的枷锁就永远存在。
对比现实:慈禧之所以后来能专权,正是因为她儿子的母亲(同治帝)和侄子(光绪帝)的皇帝身份,而她以“太后”之尊进行“垂帘听政”,这在法理上找到了一种(尽管有争议的)依据。但面对成年的、在位的丈夫咸丰皇帝,她没有任何这样的名分。
2. 咸丰的性格与手段:他并非庸懦无能的傀儡
历史记载中的咸丰在执政后期显得有些颓废,但这不代表他会在权力问题上手软。恰恰相反,他在权术制衡上非常老练。
· 对慈禧的警惕:咸丰生前已经察觉到了慈禧(当时的懿贵妃)的政治野心和才干。他一方面利用她的能力帮自己处理文书,另一方面又对她充满戒心。据传,他曾密留诏书给正宫皇后慈安,授权其在必要时处死慈禧,以防其专权。这充分说明咸丰早已将她视为潜在的威胁。
· 对权臣的制衡:咸丰临终前设计的“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盖章”并存的辅政格局,本身就是一套精妙的权力制衡体系。这说明他深谙此道。如果他在世,这种制衡术会运用得更加纯熟,绝不会允许任何一方(包括慈禧)坐大。
· 对恭亲王奕訢的压制:咸丰一生都在提防和压制他能力出众的六弟奕訢。他临终前故意将奕訢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就是怕他威胁到幼主的地位。
关键点:后来慈禧能够夺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与被她政敌肃顺等人排挤的恭亲王奕訢结盟,发动了“辛酉政变”。如果咸丰在世,奕訢会被继续压制在权力边缘,他与慈禧根本没有结盟的机会和理由。肃顺等咸丰信任的权臣,也会在咸丰的支持下继续压制后宫势力。
3. 假设场景推演:如果咸丰未早逝
我们假设咸丰没有在1861年英年早逝,而是继续执政十年或二十年:
· 朝政格局:朝廷大权将牢牢掌握在咸丰手中。肃顺等宠臣会继续得势,推行他们的政策;恭亲王奕訢则难有出头之日。
· 慈禧的角色:慈禧最多可能从懿贵妃晋封为皇贵妃,甚至因为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帝)而被封后。但她参与政治的途径,将仅限于在咸丰偶尔倦勤时,帮忙看看奏章,提提建议。她的任何试图培植自身党羽、干预重要人事任命的行为,都会立刻引来咸丰的警觉和严厉打击。
· 无“辛酉政变”:没有皇帝驾崩这个前提,后续的“辛酉政变”就失去了发生的条件。整个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将是稳定的,以咸丰为中心运转。
结论
总而言之,咸丰的去世,是慈禧能够走上权力舞台的绝对必要条件。
咸丰的存在,如同一座大山,从制度、名分、个人权术和人际关系网等所有方面,死死地压住了慈禧任何可能萌生的政治野心。只有在这座大山突然崩塌,留下一个权力真空(幼主登基、顾命大臣与皇族矛盾激化)时,慈禧才能凭借其太后身份、过人的胆识和政治手腕,联合被压制的奕訢,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翻盘,开启了她近半个世纪的专权生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