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2 08:32

雍正死后 年仅51岁的李卫郁郁而终 乾隆:一介庸奴安敢托名立庙!


话说清朝那会儿,官场讲究科举出身,寒窗苦读十几年才能搏个前程。可李卫这家伙不一样,他生在1688年的江苏铜山,家里是当地有名的富商,银子多得花不完,从小就不爱啃书本,对那些八股文啥的没兴趣。康熙后期,朝廷为了凑军费开了捐官的口子,李卫家一看,这不就是现成的捷径吗?于是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他花了4600两银子,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从五品闲职。这职位听着响亮,其实就是个清水衙门,搁别人那儿也就是混日子镀金。

李卫可没把这当养老的差事,他每天早起去衙门,埋头处理那些杂七杂八的文书,从不偷懒。两年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就升了户部郎中,正五品,手里管着银库和赋役这些肥差。户部那地方,银子进进出出,诱惑大得很,可李卫愣是守着底线,没沾半点油水。一次,他管银库时,发现某亲王府的属下在每千两银子上多收十两,冠冕堂皇地叫“库平银”,其实就是明目张胆的贪墨。
李卫上门劝了几回,对方仗着主子势大,压根不鸟他,还阴阳怪气地说他捐官的别多管闲事。李卫一气之下,在银库走廊上摆了个木柜,上面刷红漆写“某王赢钱”,明摆着戳破这层皮。结果闹得满城风雨,那亲王府没法子,只能让属下收手。这事儿传开,李卫的名声就起来了,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听说了,觉得这人敢作敢为,正好合他的胃口。雍正那时候正愁官场腐败,地方上阳奉阴违,需要这种不怕事的实干家。
1722年雍正登基,没多久就把李卫调去直隶管驿传道,负责公文传递这些要紧事。可旨意刚下,又改了,云南盐务乱成一锅粥,私盐泛滥,百姓吃不起官盐,雍正急需人去整顿。1723年,李卫还没上直隶的任,就被派到云南当盐驿道。盐这玩意儿在古代是命根子,国家垄断,可官员和盐枭勾结,税银漏得七零八落。
李卫一到,就大刀阔斧,先查那些包庇私盐的官员,不管大小,一律革职;再建缉私队,堵住流通渠道。不到一年,云南盐税就涨了不少,私盐问题缓解了。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云南布政使,管全省财政,还兼着盐务。那些被他得罪的家伙不服,上书告状,说他作风粗暴,可雍正一看实绩,压根不理,继续用他。

这下李卫的路子就宽了,雍正三年1725年,调浙江巡抚;四年1726年,兼两浙盐运使;五年1727年,才三十九岁,就升浙江总督,管闽浙军民政务。这在清朝汉臣里头,算得上火箭速度了。浙江那地方,私盐大户沈氏一家独大,李卫联合京口将军设网,一锅端了沈氏团伙,盐税翻倍,盐价稳下来。百姓买盐不愁了,还说他像包青天似的。除盐务,他还修海塘防洪,抓海盗,地方太平不少。
雍正七年1729年,加兵部尚书和太子少傅衔;十年1732年,署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提督以下都听他的。直隶挨着京城,河务重,李卫管得井井有条,弹劾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扰民,雍正查实后赏了他。雍正把李卫当左膀右臂,和鄂尔泰、田文镜并称模范督抚,搁现在说,就是核心团队成员。李卫这捐官的“异类”,靠实打实的政绩,爬到一品大员,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从五品到总督,全是雍正一手提拔。

李卫在雍正朝的那些年,干的活儿可不光是升官那么简单,他真把地方治理搞出点名堂。拿盐政来说,清朝盐是专卖,税银占财政大头,可私盐横行,官员吃里扒外。李卫在云南起步,就把盐场从头查起,严打盐枭和贪官,税银补了亏空,雍正一看数据,乐了,直接升他布政使。到浙江后,更是大展拳脚,两浙盐运使这差事,他接手时,私盐占市场大半,他建巡查网,抓了沈氏这样的头头,盐税一年多出好几万两。百姓盐价降了,官府钱袋子鼓了,双赢。
海塘修筑也是他的大手笔,浙江沿海多台风洪水,海塘塌了就淹田毁屋。李卫督工时,不光出银子,还改设计,加固石坝,几年下来,海塘稳如泰山,沿海百姓少遭多少灾。海盗那时候闹得凶,倭寇余孽和本地匪帮联手,李卫组织水师,几次出击,剿灭窝点,福建浙江的海面清净多了。苏州营制改革,他也插手,苏州兵营腐败,军纪松散,他整顿营规,裁冗员,苏州的防务强了不少。

河务上,直隶总督后,李卫兼管总河,黄河淮河年年决口,他推分段经理,分天津清河大名等道,州县收管营田,疏浚河道,洪水少了,农田保住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劾鄂尔奇坏法,雍正虽看在鄂尔泰面子上饶了人,但赏了李卫,说明信任没变。地方盗案他也抓得紧,苏松七府五州盗贼多,他审理时不徇私,抓了主犯,江南治安好转。浙东水利筹划,他建水渠,引河灌田,旱涝保收,农民增产。
李卫的作风是出了名的硬,雍正爱他这点,因为雍正自己就严苛,俩人搭档,地方上推行新政快多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雍正的改革,李卫在江南推得顺溜,税银上缴及时,贪腐少。民间说他“李青天”,不是吹的,他虽捐官出身,没文凭,但干事不含糊,百姓实惠到手。雍正在位,李卫从边陲盐道到畿辅总督,步步是实绩堆出来的。可话说回来,李卫这人直性子,办事雷厉风行,得罪人也不少,那些盐枭官员上书告他粗暴,雍正压着,可雍正一走,谁知道呢?这也埋了后来的雷。

1735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突然驾崩,乾隆弘历上台,年二十五,年轻气盛,想立自己的规矩。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作为雍正宠臣,本该提心吊胆,可乾隆初年没动他,继续让他当直隶总督,还兼河务和江浙盐政。乾隆刚掌权,朝局不稳,需要老臣压阵,李卫经验足,地方熟,就留着用。乾隆元年1736年,李卫裁营田观察使,把营田分州县管,河道经理分五道,雍正旧法他接着推,乾隆点头。
乾隆二年1737年,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占地欺民,李卫查实,上疏劾他,乾隆赏了四团龙补服,这在汉臣里头是头等恩宠,全清朝就五人得过。李卫秉公执法,乾隆表面上夸他干练。三年1738年,李卫又劾河督朱藻贪污,其弟朱蘅干预赈灾,吏部刑部查了,属实,朱藻革职治罪,乾隆又表扬李卫实心办事。可这赏赐背后,乾隆对李卫的疑心早起了。

李卫声望太高,民间叫“李总督”比叫乾隆熟,他捐官没科举底子,不合乾隆的正统观。乾隆重文治,爱科举进士,李卫这“买官”的,在他眼里低一等。更要命,李卫和雍正走太近,雍正的严苛他想改,留着李卫这硬骨头,碍事。乾隆多疑,忌臣子权大,李卫管直隶河务盐政,手握重兵财权,乾隆心里不踏实。加上李卫直来直去,不圆滑,乾隆要臣子顺着来,他觉得李卫不识趣。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八日1738年,早朝后,李卫和太监闲聊几句,被乾隆瞧见。乾隆大怒,斥他结交宦官,心怀叵测,移吏部议处。李卫一生没结党,这下百口莫辩,旧疾复发,郁郁不乐。没多久,十二月三日,他就病逝了,年五十,算周岁五十一。乾隆听说,表面惋惜,褒他才干,撤销处分,按总督礼祭葬,赐谥敏达。御医派去诊治,可病情重,救不回。乾隆这处理,看似体面,其实是想堵悠悠众口,避免落苛待老臣的名。李卫死得早,躲过大清算,可乾隆的猜忌已露端倪,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窝火。

李卫一走,乾隆表面上给了体面葬礼,地方上盐河事务照旧推,他的旧法还管用,两浙盐税稳,河道不决口。可乾隆骨子里不服气,李卫的民间声望让他堵心。百姓感他恩,在浙江杭州建庙,塑他和妻妾像,号“湖山神位”,香火旺盛。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第五次南巡到西湖,花神庙里见了这像,气不打一处来,下谕斥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托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乾隆这火,不仅烧像,还烧掉李卫的余荫。他儿子李星垣,本是继承人,可乾隆疑他党附,赐死;其他儿子也遭贬。李卫一生五个儿子,长子星垣、次子星聚、三子星灿、四子星宿、五子星霈,乾隆不放过。星垣死后,家产抄没,家族败落。这清算拖了四十多年,乾隆晚年还记仇,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雍正死后 年仅51岁的李卫郁郁而终 乾隆:一介庸奴安敢托名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