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2 08:32

1911

1911年到1912年,南极那片白茫茫的冰原上,俩探险家较上了劲,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都想第一个踩上南极点。
可最后结果差得离谱,阿蒙森顺顺利利回去了,斯科特却永远留在了冰原上。
这事说起来,真不是光有勇气就行,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准备,细节定成败说实话,看他俩的准备工作,就能猜出大半结局。
阿蒙森是真务实,他选了96只格陵兰雪橇犬,这狗抗冻还能拉货,实在不行还能当应急食物。
他坐的“弗拉姆号”船,是专门为极地设计的,冰面压过来都不怕。

沿途还设了好几个补给站,每个站都插着黑旗子,就算刮暴风雪也能找着,食物算得也精准,每人每天该吃多少热量都算好了。
斯科特这边就有点“想太多”了,他又带雪橇犬,又带满洲马,还弄了机动雪橇,看着花样多,没一个顶用。
机动雪橇到了南极就坏,满洲马冻得根本走不动,最后只能靠队员自己拉雪橇。

补给站也弄得马马虎虎,有的就堆个雪堆当标记,暴风雪一来啥都看不见。
更要命的是,他还带了一堆科学仪器,想顺便搞研究,本来力气就不够,这下更累了。
如此看来,斯科特这准备,怕是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
出发,节奏差太远

准备差一截,出发后的节奏自然不一样。
阿蒙森1911年10月就出发了,带了4个队员、52只狗,每天就走28公里左右,不多走也不少走,保持体力。
老实讲,他这就像提前练过的马拉松选手,一步一个稳棋。
走了55天,12月14号就到南极点了,插了挪威国旗,留了封信就往回走。

斯科特11月才出发,比阿蒙森晚了快一个月。
一开始机动雪橇就坏了,马也陆续死了,队员只能扛着雪橇走。
南极的冰原哪是那么好走的,尤其是比尔德莫尔冰川,坡度陡得很,队员们体力耗得飞快。
本来想只快点赶到极点,可后来发现,光靠硬扛根本快不起来。

走了78天,1912年1月才到南极点,可等着他的是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国旗,那心情估计凉透了。
归途,生死两重天到了南极点只是一半,归途才是真的生死关。
阿蒙森回去的时候,雪橇犬还好好的,补给也够,1912年1月25号就回到基地了,99天行程没少一个人。

3月他在澳大利亚一说自己成功了,全世界都震惊了,挪威那时候也跟着长脸。
斯科特这边就惨了,从南极点往回走的时候,南极已经进入极夜,气温降到零下40多度。
队员们体力早透支了,食物也没了。
本来想撑到补给站,可就差18公里,实在走不动了。

1912年3月29号,斯科特和最后两个队员在帐篷里没了气息。
后来搜救队找到他们的时候,帐篷里还留着日记,最后一句写着“我们尽力了,但结局如此”,看着真让人难受。
并非明智之举的准备,再加上坏天气,把他们推向了绝路。

这事藏着啥道理这场竞速过去这么多年,现在回头看,里面的道理到现在都有用。
阿蒙森的成功,不是靠运气,是靠他懂南极的规矩,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
斯科特虽然没成功,可他那份坚持也让人佩服,只是他太想兼顾太多,最后把自己拖垮了。

毫无疑问,探险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得顺着自然的脾气来。
阿蒙森靠雪橇犬,其实就是借了自然的力,斯科特硬扛,反而栽了跟头。
现在南极科考队还在用阿蒙森那套补给站的办法,这就是好经验的价值。

本来想只说他俩谁赢谁输,可后来发现,这事更像一堂课,不管做啥,准备得实在点,目标得明确点,别贪多求全,不然再大的勇气,也扛不住现实的磋磨。
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到现在还能让人想起,冰原上不只有胜负,还有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