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2 08:31

大学士的任职门槛有多高?至少要具备三个硬性条件,否则难如登天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自崇德年间始设文馆开始一直到大清灭亡,大学士的总共才187人,相比较与尚书而言,数量可以用稀少来形容。既然数量少,任职资格必然就高,那么要想跨入大学士这道坎,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

因为清代奉行“满洲根本”的国策,满、蒙旗人享有特权,固本文针对的是汉大学士。从顺治朝始建内阁以后,对汉大学士的任职资格就有十分苛刻的条件,大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条是非翰林不入内阁从明代开始就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硬性规定,这是对大学士的出身和学历要求,因为明代时内阁的编制还属于翰林院,品级也不过是正五品。
也就是说明代大学士属于翰林官,而翰林官不是一甲三名就是庶吉士,普通的进士根本不可能进入翰林院任职。故而非翰林不入内阁在明代就是一条铁律,也是理所应当的。

清代的情况就不同了,顺治时期内阁从翰林院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衙门,两者之间也不形成必然关系。所以当时就有很多大学士不是翰林出身,比如顺治十五年中和殿大学士金之俊,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并非翰林出身;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也非翰林出身。
顺治朝以及康熙初年有很多汉大学士都不是翰林出身,主要是因为清代入关后,也就是顺治二年才首次开科取士,这些新科进士被点为庶吉士后,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跻身侍郎、尚书的高位,不可能一步到位直接拜大学士。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很多的非翰林出身的汉大学士。但是到了康熙中期以后,入阁的门槛就提高了,基本上执行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原则。但是也不绝对,比如咸丰六年,彭蕴章晋文渊阁大学士,他就是进士出身。

关于彭蕴章入阁还有一个官场传说,按照惯例,凡新入阁之大学士上任前要到翰林院去显摆一下。据说彭蕴章到了翰林院门口,硬是不敢入门,说自己非翰林出身怕进去后丢人现眼。虽说这是野史所记载的故事,但也从侧面证明,清代大学士若非翰林出身,就会自觉矮人一头。
第二条是得先拿下协办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雍正时期才出现的新职名,确切地说是在乾隆时期才成为定制的。之所以设立协办大学士,是因为自从军机处成立后,以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内阁的事务无人主持,这才设协办大学士一职。

协办大学士的品级为从一品,与各部尚书同,但是地位又略高于尚书。正常情况下,尚书不会一下子提拔为大学士,需要在协办岗位上过渡一段时间,然后才能正式转正。
当然,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跳过协办而直接晋级大学士的案例也是有的。最著名的就是道光朝的潘世恩,他于道光十三年以吏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故而史料中说他是“大拜不经协办”。
拜大学士必经协办,但是到了协办也未必就能大拜,比如乾隆朝的刘于义、陈大受、彭元瑞等,都没有熬过最后一道关。
不过到了协办大学士这个级别,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距离正一品还有那么一丢丢的距离,但是官场上已经习惯性地将其称呼为“宰相”和“中堂”了,只不过这种尊称多少听起来有些别扭。

最后一条是命够硬得熬死前面的大学士破格提拔在前代官场上不是常态,仅有少数的幸运儿才能获得皇帝的特旨。大部分时候,官员晋升都得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来,也就是所谓的“资历”,这一点对汉大学士来说尤其明显。
汉人升官速度原本就比满蒙旗人慢很多,一个新科进士好不容易进入翰林院,期间需要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才有机会爬到尚书级别。到了尚书的岗位以后,还得想办法跻身吏、户、礼三个部门,才有可能混上协办大学士。
就以平均年龄32岁考中进士为例,进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散馆的时候就是35岁,再加上20年的奋斗期,到了尚书时已经是55岁了。古代社会,能活到55岁已经超过了平均年龄,如果身体硬朗,那么在熬几年才能跻身协办大学士,大致算来,没有60岁估计是拿不下协办大学士的。

协办大学士晋大学士有没有时间要求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前面的大学士或去世、或病退,只有留下空缺才能由协办大学士补上。
如果运气不好,前面的几个大学士一直占着茅坑,那么协办大学士就没有机会。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翁同龢,他是状元出身,还是光绪帝的老师,当时还担任户部尚书。
这样的履历够硬核的吧,可是翁同龢就是因为前面的坑都被人给占了,所以迟迟无法入阁。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被一撸到底,只剩下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名,温同龢看到机会,就让袁世凯当说客,企图让李鸿章主动辞去大学士一职。

可李鸿章看穿了翁同龢的鬼伎俩,说让给谁都行,就是不让温同龢。所以温同龢最后也只是混上了一个协办大学士,始终无法跻身正一品,这对他状元出身、两朝帝师的身份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遗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士的任职门槛有多高?至少要具备三个硬性条件,否则难如登天